2025.01.04中原光啟學長(Petre Lii)提供大陸作家于堅之佳文─註解朝聖

2025.01.04中原光啟學長(Petre Lii)提供佳文註解朝聖

大陸作家:于堅

朝聖對我一個教友靈性生命,由下定決心,準備,啓程,朝拜或致敬,與團友的交往,到後來的反思助益良多。聖地,法蒂瑪,路德,亞西西等處都有觸動心靈的人,事,時,地,物。

我很喜歡大陸作家于堅,在講蘇軾書中的一段,用另一視野(不限宗教)註解朝聖 –

「說到朝聖,人們不自主地會仰望茫茫的太空,似乎聖賢們是來自那裡,不可見,無法企及的高處。 人們備感驚訝,朝聖之路,一方面已經高度抽象,成為文明的精神遺產,不朽的經典,在圖書館束之高閣,甚至匿名,成為顛撲不破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箴言,教條,在大教堂的穹頂下被信徒們不明其義地念誦,在寺院,祠堂成為有名無實的牌位,供人們頂禮膜拜的塑像。

另一方面,朝聖的道路總是結結結實的實地蜿蜒在大地上,無論耶路撒冷、麥加、梵蒂岡、瓦拉納西,還是曲阜、秭歸、江油……人們必須越過河流、山崗、樹木、村莊、果園、集鎮、城市,最後到達一個地址。

聖人不是從天而降的超凡絕世的不可見者,只能想象虛構的無形者,大地上總是可以找到一條路,直抵聖人出處。

後代人總是要前往那些聖賢的故鄉,眺望天空,望著某棵古樹發呆,飲用某口老井中的清水,撫摸某些石頭、梁子、什物,甚至品嚐某些食物,一探究竟。

這些超凡入聖者是如何達到的,是什麼孕育了他們?天機不可洩露,但出處是可到達的。後代總是能根據大地迴歸某位先賢的源頭、故鄉、地點。 也許那聖地在千秋萬代之後,面目全非,原址隨風而去。

但那塊地還在,天空還在,鹽巴還在;某種誕生過聖者的氣象、氛圍、土色、味道、日光、星光還在;馬厩還在,蘋果樹還在;葡萄園還在;菩提樹、大象、沙子、河流還在;“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還在;“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缺月掛疏桐”(蘇轼《卜算子》)還在;“少焉月出東山”(蘇轼《前赤壁賦》)、木葉盡脫,一片人影在地”(蘇轼《後赤壁賦》)還在……

即使只是廢墟還是,但能看到某粒種子即將發芽,這件事誕生遠未結。 生生之謂易,無論多麼大的神聖,都來自一粒大地上的種子。

地方,令後代永遠心存僥倖:既生瑜,必生亮。」

 

  • 于堅 在東坡那邊:蘇軾記

Loadi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