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理解,首先必須要表明立場。
優柔寡斷。千禧的世代之後的人們,在對於做出承諾方面表現地猶豫不決,這樣的情況已經相對是非常地多—就算他們想結婚的話,也比前些世代的人們結婚較晚;導致出生率降低到極危險的水平;盡可能地換工作;與年長的同齡人相比,他們擁有住宅的機率更低。
如果我們從社會學轉向信仰,這種對承諾的猶豫不決正在驅使著年輕人遠離宗教。拒絕「有組織的」宗教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對宗教教義和上主的懷疑、對宗教組織的厭惡以及與宗教人士相處發生糟糕經歷—這所有的一切,往往都是一種基於的不願意將自己奉獻給他人或事業的徵狀。
他們必須在數學上獲得確定性才願意相信。
對確定性的渴望是自然的,主耶穌自己也承認這一點:「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路 14:28)
然而,承諾並不是在技術知識層次上發揮作用,它屬於另一個知識領域:信仰。若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明確表示,信仰「不是在製造事物的領域……而是在人類必須要做出基本決定的領域。」如同以下的問題:我該嫁給誰?我該做什麼?我該生幾個孩子?我該住在哪裡?我該崇拜什麼?答案是違反數學之確定性或科學審查的基本決定。
信仰就是把自己託付給那些不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也永遠不可能創造出來的那位……也就是說,要做任何事情、理解任何事情,我必須先在某個立場上站穩腳步,這就是希伯來文「阿門」的意思。
我們不能「創造」自己的信仰,但是要設法理解它。
現代的世界試圖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創造生命的意義及個人的立場;毒癮、自殺和代溝的增加,證明了相反的觀點才是正確的;然而經調查顯示,人們的幸福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
意義即在於我們存在的目的,不能被創造而只能被察覺到,如果不謙遜地承認我們不是自己的神,我們對確定性的要求,將繼續地將我們淹沒在不確定性之中;如果沒有勇氣在非我們自己造成的立場上,表明自己的立場,我們將一事無成;如果沒有勇氣走出科技知識的洞穴,我們就不會知道上主希望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愛。
為了理解,我們必須要立於其位作思考。
我們尋找存在真相的工具不是知識,而是理解:理解我們應該託付給自己的承諾;但是,可惜的是,「理解」之前必須先「立於其位作思考」,而不是遠離它。 如果我們勇於委順於主基督,那麼所有其他委順於永恆之光中都具有意義;但是只有我們先表明立場,我們才能理解這項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