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將教會比喻為黎明?
由於黎明是從黑暗過渡到光明,教會應該被稱為「黎明」或「第一道曙光」。當她引導我們從無信仰的黑暗走向信仰之光時,她引導我們走向天堂的光輝,就如同黑暗過後黎明破曉一樣。《雅歌》中的歌詞準確地描述了這一點:「那上升如晨曦…,她是誰?」(歌6:10)神聖的教會尋求在天國內生活的賞報,被正確地稱之為黎明,因為她驅散了罪惡的陰影,閃耀著聖潔的光芒。
黎明,或第一道曙光,宣告了夜晚已經結束,但是尚未顯露出白晝完全的光亮;它驅散黑夜,開啟白天,但它是光明與黑暗之間的交疊。我們不都是如同黎明一樣,在今生尋求真理、跟隨真理嗎?我們的某些行為確實是如同光明的行為,而有些行為仍然帶有黑暗的痕跡。正如詩篇作者所宣稱的,在天主面前是沒有人具有美德的,聖經提醒我們,我們犯了許多的罪。
這就是為什麼聖保祿沒有說過:「黑夜已過,白晝已至。」而是說道:「黑夜深了,白日已近。」(羅13:12)這明確地表明到,他仍身處於黎明時分,黑暗結束後,但是仍在期待旭日東升。
只有當罪惡的黑暗不再存在於教會成員之中時,教會才會如同白晝一樣圓滿,她真的會有如同那天一樣,散發出內心完美溫暖的光芒。
當上主問約伯說:「你有生之日,何嘗給晨光出過命令,又何嘗使曙光知道它之所在?」(約38:12)祂說明此時我們仍在經歷黎明,被發送到某個地方的事務,正在從一個地方或狀態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或狀態,永恆完美的願景是光明的黎明和教會的最終目標。
而當教會達到目標時,她是否還會保留過去黑暗的痕跡呢?她就如同黎明一樣,渴望達到目標,因此,詩人則渴望地說道:「我的靈魂渴念天主,生活的天主,我何時來,能把天主的儀容目睹?」(詠42:3)當保祿表達出他將死去並與主基督同在的渴望時,教會正匆忙地走向她已知的命運,呼應了這種情感,並宣稱:「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1:21)
摘自教宗聖大額我略對「約伯書中的道德(The Moral Reflections on Job)」反思
主如一科明亮的晨星…
https://youtu.be/UinbVGOO9YU?si=lMfGh8sEzVp57eWe
朱杯杯,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