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八端

真福八端

白孟德神父的教導:

真福八端將是主耶穌心臟超音波檢測的結果,能夠瞭解到其內在的一切事務,若要真正地跟隨主耶穌,我們必須要在心中重現祂的情感和基本態度。真福八端也是對人類所追求的幸福自然渴望的回應,這是上主置於每個人心中的渴望,使我們能夠更加接近真正可以實現此一願望的那一位。

一旦我們認識到真福八端(即天堂與永恆的幸福)是人類的最終極的目標,然而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要如何實現它們呢?」「我要如何做才能符合這幅願景呢?」具體來說,我們必須考慮到要追求哪些人類利益,以及採取哪些行動來實現此一目標。

答案是在於明確而有意識地(在上主的恩典助佑下)活出基督宗教信仰所有的道德內涵,以在主基督內所獲得圓滿地實現,因此而從中獲益。為此,人類真正的幸福在於自我實現,以及成就我們被創造的目的,我們的幸福與我們履行上主旨意,以及實現良善的責任感直接相關。

真福八端正是「基督徒回應天主旨意的模式」,並伴隨著相應的美德。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這要求我們期待並接受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我們的勞動成果,作為來自上主的恩典,與此相關的美德是謙遜,好使我們能夠與上主合作。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接受天主的旨意;成為上主團隊中的合作者,接受你在主基督奧體中有限的角色並履行其旨意,與此相關的美德即是溫良,接受並擁抱自己的人生或聖召。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擱置或避免任何對成就你的聖召而言,沒有必要或無用的事情,這關係到獲得超性的美德。

「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勇敢剛毅地完成你的聖召所必需或有用的一切事務,這關係到奮鬥實現耐力、忠誠及勇氣等美德。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不要依據你的感受來判斷人,這關係到公平和寬恕等美德。

「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努力地使你完整的自我能夠符合活潑的信仰,並瞭解和清除任何不符合此標準的事務,這關係到心靈潔淨的美德。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要以善勝惡,而不是抵抗,更不用提到暴力的行為,這關係到重建受損關係的美德。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不作惡事會因此帶來好事,而要與主耶穌一起忍受邪惡,並與上主救贖之愛合作,這關係到要行善的美德,儘管這樣作可能會產生仇恨。

巴倫主教的教導:

「真福八端」包括了四項「正面」的誡命,那就是: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其他四項「負面」的誡命是: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現在我們來讀一下「真福八端」,首先我們要先看一下較為「正面」的規誡,耶穌說:「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這一點是「真福八端」的核心,因為憐憫、同情,是天主最與眾不同的特性,聖若望用新約來表達同樣的想法,那就是「天主是愛」,如果我們要活出超性的生命,就要遵守這個「愛的誡命」,而成為「愛」,因此當我們從天主那裏白白蒙受恩寵時,我們也要當作禮物一樣,白白的分施給別人,因為按照靈性的法則,給予得越多,超性的生命在我們內,也就會更加增長。

現在我們再回頭來看一下,彼此密切相關的其他真福,「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亦即,如果我們心中對於最重要的事,沒任何模糊不清,我們將會感到喜樂,哲學家祁克果說:「聖人是將他一生,投向一個目標的人。」這並不是說聖人的一生,必定是單調而乏味,而是說真正的聖人,在他的內心,有自己的秩序,單純地只願意中悅於天主。

因此「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我們渴望著許多的事物,但是,甚麼才是我們最根本的渴望呢?是哪一種渴望界定並支配著我們生命中,其他所有的渴望呢?套用一句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田立克的話來說:「我們『最終的憂慮』是甚麼呢?如果不是天主的旨意、不是正義,那麼生命就算不上圓滿了。」

「真福八端」中最後一個「正面」的勸諭是:「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因為天主是造物主,祂是連結所有受造物的力量,天主是合一的力量,祂是所有受造物的統一者,因此祂是那位最根本的支配者。

人若將自己的生命交託給天主,必會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因為他將傳送著天主合一的力量,使萬物及全人類連結在一起。聖德最顯著的一個特徵,這個特徵,在所有的聖人身上都可以察覺到,就是散發出和平的力量。因此締造和平的人,事實上就成為了天主的子女,他們是有福的。

在了解了這些「正面」「真福八端」之後,我們便能夠更加地了解到,起初這些「真福八端」使我們受到衝擊,感到有些困惑或與預期相反的,我們在內心,感受到這種對天主的無限渴望,但是我們卻試圖用,較低於天主的東西來填補自己,多瑪斯.阿奎納歸納出四種典型的替代品:「財富、享樂、權力及榮耀。」

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天主,但是我們卻試圖用,其他不及於天主的事物,這四樣東西的組合,來填補這個空虛,事實上重點是在於,只有在愛內,才能空虛自我,藉此才能充實自己,現今在傳統教會靈修中,將這種錯誤的渴望,稱作「私慾偏情」,我們可以更正確地表達這種思想,也就是用一個更現代的詞彙-「沉迷」(addiction)

原因是這樣的,我們渴慕天主,卻用低於天主以外的事物,還加以填補這個渴望,這必然會讓我們遭遇挫敗,在這樣錯誤的填補中,我們說服自己相信,我們需要更多這類有限的事物,所以不斷地努力,終於得到了這一切,但是卻發現自己,還是難逃挫敗,此時一種精神上的惶恐,開始湧入,因為我們發現自己,已經習慣於去追求那些事物,也就是那些基本上,無法帶給我們喜樂的事物。

第一個「負面」的勸諭是:「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並不是將經濟上的貧窮理想化,也不是將財富妖魔化,反而是一種「超脫(detach)的方式,我們或許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我們不受物質所吸引,如果我們不被財物所能購買到的事物所左右,變成我們考慮的焦點,我們會是多麼幸福的啊!當天主的國,成為我們一生中最終關注的重點,這樣我們不僅不會沉迷於物質方面的事物,事實上我們還會按照天主的旨意,更加善用它們。

就在這個「超脫」的前題之下,我們應該仔細地思考「真福八端」中:「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這條勸諭,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很糟糕的自我虐待,但是我們必須要更深入地去理解它,可能比較恰當的文字上的詮釋,應該是:你是多麼「幸運」啊! 如果那些不沉迷於良好感受、感官的歡愉的人,是多麼喜樂及蒙受祝福啊!無論是在肉體上、情感上、心理上都是很美好的,但是這些都不是天主,如果我們將這些快感,當作天主來追求,它們就會變得失序,而且馬上成癮,從當今現實社會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例如:毒品、黃色書刊及奢侈的消費主義等,然而這些與「清教徒主義」(極端拘謹的道德觀)毫無關聯,而是與心靈上的「超脫」有關係,因此是與靈魂的自由有關係。

耶穌說:「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與其說,耶穌再一次地說明,通過權能判斷的標準;不如說,祂是指出超脫權能束縛的方法,如果我們不迷戀於代表世俗權力,這些有限的善,我們將是多麼幸運啊!

「魔戒三部曲」的作者J·R·R·托爾金,他親身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又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他偉大的作品當中,將一個代表權力的戒指,作為最具吸引力的護身符,絕非巧合。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超脫於世俗的權力,那麼我們就能夠追隨天主的聖意,既便是這意味著,要過著極度無權勢的生活。溫良是不沉溺於世俗的權力,那麼我們將會成為,將真正屬神的力量,帶到這世界上的管道。

最後一個「負面」「真福八端」勸諭就是:「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們必須要再一次按照多瑪斯.阿奎納的分析,來理解這個勸諭,如果說對於貧窮的倡導,使我們能夠脫離對物質事物的迷戀;對於哀痛的召喚,使我們遠離感官的享受;對於溫良的恪守,粉碎我們對權力的著迷;這最後一條「真福八端」使我們擺脫對榮耀的沉迷。

在19世紀末期有一位查爾斯.盧旺加,他是姆旺加王國時代侍從的首領,這個王國位於現今烏干達地區,當國王要求查爾斯以身相許時,這個年輕人拒絕了,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查爾斯和他的許多同伴,在烏干達中部地區的Namugongo一同被燒死,如今此地已經成為了非洲基督宗教的中心,查爾斯選擇與世俗的榮譽,徹底地脫離,強而有力地釋放出屬神的生命。

馬蒂亞斯.格魯內瓦爾德的偉大作品「祭壇畫」(Isenheim)〔2〕,這是最具屬靈力量的西方藝術作品,最真實地刻畫出,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作品之一,我們看到耶穌的嘴,因為忍受無法形容的痛苦而張開了,祂的雙手及雙腳上那可怕的釘痕,全身遍佈著血泡和傷口,但是這一幅畫,卻並沒有呈現出一絲一毫的傷感,多瑪斯.阿奎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要得到『真福八端』的最佳例證,那就請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吧!」

他更詳細的解釋說:「如果你想要獲得真正的喜樂,那麼你就輕視那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輕視的吧!喜愛那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喜愛的吧!」耶穌輕視些甚麼呢?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求的四項事物,並認為是能夠帶給我們幸福之物:財富嗎?祂甚麼財產都沒有,被剝去了身上的衣服,赤身露體。享樂嗎?祂承受了精神與肉體極致的痛苦與折磨。權力嗎?祂毫無任何權力,而且被釘在十字架上,甚至於無法動彈。榮耀嗎?他們嘲笑耶穌,而且在耶穌生命的終結,祂在眾人面前被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徹底地擺脫了這四項事物,但是,我們卻拼命又千辛萬苦地尋求享樂。那麼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喜歡甚麼呢?祂樂於承行天父的旨意,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是忠誠的,渴望公正的。因此,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是最終極的和平締造者,最極致地蒙受了天主的仁慈,雖然這聽起來非常奇怪,且自相矛盾。如果阿奎納說得是對的話,那幅畫應該是一個充滿喜樂的人,而且我們要注意到,作為耶穌先驅的洗者若翰,他是怎樣走向這條不尋常的「真福之路」呢?當我們的期待與看法被徹底地改變時,我們就能夠看出來,這確實是一幅有關「自由」「喜樂」的畫像。

最主要的關鍵點是「超脫(detach)」,也就是,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擁有,而是我們如何使用它。在靈性生活中,問題常是有關「如何(how)」,而不是「甚麼(what)」。例如說對於財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掌管使用,因此,如果一個人擁有很多的財富,但是他知道,這些財富是來自於天主的,是為了服務天主的目的,而存在的,那就很好,也許天主要使用我們及我們的財富,來完成祂的工程。

又例如一個人賺了很多的錢,如果他知道如何善用及投資,知道如何有效地運用它們,那就要因此而感謝天主了。所以關鍵是在於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財富,而不是在於我們是否擁有財富。所以我們應該在生活中面對某些「自願放棄」的行為,當作是超脫世俗的操練,例如說我們在四旬期的守齋、禁食,或放棄某些形式的娛樂。我們之所以施捨是為了從物慾中超脫出來,但是關鍵點是在於怎樣對待物質,而不在於物質本身。

Loadi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