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謙遜如何引人認識真理。

第三章 謙遜如何引人認識真理。

(6)以上盡我所能講明瞭

攀登謙遜的等級應得到什麼效果;下面我將盡可能說明,按照什麼程式奪得預期的真理的錦標。

按著什麼程式奪得預期的錦標

因為認識真理本身也具有三個階段,我現在先把這認識過程的等級加以分析,以期能更清楚地瞭解,究竟謙遜的第十二級,適應三級認識的哪一級。人追求真理有三個方面,一是在自己身上,一是在別人身上,一是關於真理的本質。

在自己身上追求真理,就要檢查審量自己;在別人身上追求真理,就要同情別人的疾苦;要探明真理的本質,必須懷著清潔的心,默觀真理。你要觀察等級的數目,同樣也要觀察各等級的次序。

在別人身上追求真理─同情

真理本身首先向你指明,應該先在別人身上尋求真理,然後才研究真理的本質。弄清了這個順序之後,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應該先在自己身上,然後才在別人身上,尋求真理。耶穌親口分析了各項真福,在一一列舉它們時,把憐憫的人排列在心理清潔的人前面(瑪5:7),因為憐憫人的,以熱情待人,把自己和別人用愛德聯結起來,把別人的幸福和困苦,當成自己的幸福和困苦,很快就在別人身上獲得了真理。

他們將同軟弱的,一起軟弱,和跌倒的一起心焦(格後1l:29),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羅12:l5),並且久而久之,漸漸養成習慣。用這樣的兄弟之愛把心靈揩拭得透亮,自然在默觀真理的本質時感到心曠神怡,且為愛真理,而擔待別人的的難為。誰若不能同兄弟們心投意合,反倒欺侮涕哭的,譏諷快樂的,不把別人的感情當成自己的感情,怎麼能在別人身上獲得真理呢?

以下這句諺語對這些人非常適合:「好人不知病人苦,飽漢不知餓漢饑。只有與病者同病,與饑者同饑,才能彼此親密同情。只有純潔的心,方能看到純正的真理,同樣,只有憐憫人的心,才能真正覺得弟兄的痛苦。但是若想因別人的可憐,產生憐憫的心,必須先認識自己的可憐,以便從自己的可憐中,理解別人的心情,從而知道如何扶助別人。

我們的救世主,在這方面留下了光輝的榜樣:祂為曉得同情,甘願受苦受難,為學會憐憫人,不借自己成為可憐的人。聖保祿宗徒指著基督說:「祂由所受的苦難,學習了服從。」(希5:8)同樣也學習了憐憫。基督並不是以前不曉得憐憫,祂由無始至於無終,永遠是仁慈的;祂因天主性早巳知道的,卻在今世獲得了親身的經驗。

(7)我上面說:天主的上智基督學會了憐憫

這句話你聽了恐怕很刺耳,好像說萬物因祂造成的基督,在現有事物中,曾經有一個時間,對某一種缺乏認識。至於我從致希伯來人書中引來證明這個論點的那段話,有人認為可以另作解釋,且並不悖謬。這些人認為,「學習這個詞在這裡不是指的基督本人,聖教會之首,而是指的祂的身體聖教會,意思是說:由於頭所受的苦難,使身體學習了服從。

因為我們的頭,耶穌基督所遭受的死亡,十字架,凌辱、唾駡、鞭打及一切苦難,為我們作祂肢體的人,豈不是學習服從極明顯的榜樣嗎?聖保祿說:「基督聽父命至死。」(斐2:8)

這有什麼必要的原因呢?聖伯多祿宗徒答覆說:「基督為你們受了苦,給你們留下了榜樣,叫你們追隨祂的足跡。」(伯前2:21)也就是叫你們效法祂的服從。由於基督所受的苦,我們認識到,基督是天主,還不猶豫受死,我們僅僅是人,豈不更應該為服從,忍受一切嗎?

根據這番意義,你可以相當正確地說:基督雖然以本人而論,從前什麼也隱瞞不了祂,現在什麼也不能增加,但以祂的身體而論,卻學會了服從,憐憫或其它種種,因而祂同時是憐憫或服從的訓誨者又是學習者,因為頭和身體同是一個基督。

(8)我不否認,這後一種解釋的正確性

但從同一書信的另一節裡證明,我前面的說法,是更為確切的。聖保祿在同一書信中說:「祂沒有援助天使,而援助了亞巴郎的後裔。因此,祂應當在各方面相似弟兄們,好能成為仁慈的。」(希2:16一l7)我認為這些話,只適用於頭,決不可應用於身體。

「沒有援助天使」是指天主聖言說的,意思是沒有把天主的性取為一位,而「援助了亞巴郎的後裔是說把亞巴郎後裔的人性取為一位。聖經上並沒有說:聖言成了天使』而說:聖言成了血肉』。」(若l:l4)根據以前對亞巴郎作出的恩許,成了從亞巴郎的血肉而來的血肉;由於從亞巴郎的後裔取了人性,「因此,祂應當在奮方面相似弟兄們。』也就是說,應當有必要成為與我們一樣有感覺的,除罪惡以外,將經歷一切人間疾苦。

假使你問:「為什麼必須這樣做呢?答說:「好能成為仁慈的。假如你再說:「這為什麼不能應用於身體呢?請讀以下不遠處另一句話:「祂既然親自經過試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試探的人。」(希2:18)我認為這些話明顯地指出,耶穌受苦受試探,正是為了除罪惡以外,和所有的人,患難與共一一這就是在各方面相似弟兄們一一目的是為用親身經驗,學會憐憫和同情,同樣受苦和受試探的人。

(9) 基督不因此增長才智

我當然不是說,由於這樣的經驗,基督增長了什麼才智,而是顯得和人更親近了。祂既屈尊把亞當軟弱的子孫稱為弟兄,引為自己人,我們自然就壯了膽,敢於把我們的弱點委託給祂,而祂作為過來人,深知此中痛楚,作為天主,有能予以治療,作為親人,樂意恢復我們的健康。為此,先知依撒意亞說:「祂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依53:3)。聖保祿宗徒也說:「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為什麼能同情呢?聖保祿緊接著指出:「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  (希4:15)

基督是可讚美的天主,是可讚美的天主聖子,「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舍的」(斐2:6),毫無疑問,是不能受苦的:祂在「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斐2:7)之前,既沒有經歷過疾苦或屈辱,自然不可能從經驗中,理解仁慈與服從。祂按本性固然有這些知識,卻非自經驗得來。當祂眨抑自己,不但比自己以前的地位更低,且稍遜于天使。固然天使不是憑本性,但憑恩寵是不能受苦的。

自從祂取了可以受苦,可以屈服的形體之後,以前按祂的本性不可能,現在卻以實際受苦之身,親自嘗到了憐憫,從所受的屈辱中,親身體驗到服從。但這樣的經驗,如我以上所說,並沒有增加祂的知識,只是加強了我們對祂信賴之情,因為由於這種對人類疾苦的認識,基督與我們這些遠離祂的人,更加親近了。

的確,我們什麼時候敢靠近不能受苦的天主性呢?現在不同了,我們聽從聖保祿宗徒的說服與勸告,「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希4:l6),因為按照先知的記載,我們知道「祂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依53:4)祂既然親自為我們受了苦,我們堅信祂會同情我們。

(10) 按人性學會憐憫

因此,如果不是說基督曾經有個時期不知道某件事,現在才開始知道,只是說祂按天性,從無始之始就以一種形式知道憐憫,而在現世按人性,以另一種形式學會憐憫,不應認為是不經之談。

世界末日的日期

我們看到,聖經上也曾以類似的表達方式,說吾主耶穌在門徒們向祂發問時,聲稱自己也不知道世界末日的日期。耶穌既擁有上智與知識的寶藏,怎麼能說不知道那日期呢?祂確實不可能有不知道的事,為什麼否認自己知道呢?難道是祂認為,告訴他們,沒有好處,故而說句謊話瞞哄他們嗎?絕對不是。祂是上智,當然無所不知,同時祂又是真理,當然不會說謊。

不過祂有意阻止門徒們,由於好奇心追究些無益的事,所以否認自己知道他們問的事。不是絕對否認,而是用某種方式,達到既說真話又起了否認的作用。因為,雖然以天主性的明鑒,一切事物,不論過去,現在的,將來的,為祂同樣是明若觀火,世界毀滅的日期,當然祂也清清楚楚,不過祂肉體的任何官能都沒有經驗過,因而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不知道。

如若不然,難道說祂一口氣把假基督毀滅;親耳聽見總領天使呼喊,號筒響徹雲屑,驚起所有死過的人;用肉眼看見綿羊和山羊彼此分開嗎?

(11) 「人子」與「我」

最後,為了叫我們懂得,祂說自己不知道那個日期,是以肉體的感性知識而言,祂在答覆時非常謹慎,並沒有說:「我也不知道」而是說:「連人子自己都不知道。」(穀l3:32)「人子」不是祂取了肉體的名字嗎?的確,祂在這裡用這個名字,是叫我們瞭解,祂說不知道,並非按天主性而言,是按人性而論。

在別的地方,祂按天主性說話時,並不用「人子」卻更習慣用「我」來稱呼自己,此如吾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在亞巴郎出現以前,我就有。」(若8:58)

祂在這裡說:「我就有」 ,而沒有說:「人子就有。」毫無疑問,這裡指的是祂那在亞巴郎之前,從無始就有的天主性,不是指的在亞巴郎之後,從亞巴郎所生的人性。還有一處,耶穌問門徒們,人們對祂的看法時說:「人們說人子是誰?」(瑪16:13)這裡沒有用「我」而是用「人子」這個詞。然後祂又徵詢門徒們的意見說:「你們說我是誰?」(瑪l6:15)這裡沒有說:「人子」,反而說「我」。2024.09.12

從耶穌所用稱呼的不同,我們可以理解,祂向人知人性的群象,徵詢有關人性的意見時,用的是適合人性的稱呼「人子」;而向明瞭靈性境界的門徒,詢問有關自己天主性時,則不用「人子」,而有意用「我」。聖伯多祿懂得了耶穌用「我」這個詞問的是什麼,明白答覆說:「你是默西亞,天主之子。」 (瑪l6:l6)伯多祿沒說耶穌是「童貞女之子」,卻說祂是「天主之子。」當然,祂若說耶穌是「童貞女之子,也是正確的,不過伯多祿從耶穌的問話裡,體會到發問的用意,恰當地針對問題答覆說:「你是默西亞,天主之子。」

 (12) 基督的人性與天主性

綜上所述,我們看得出,基督是一位兩性,若按永久存在說,祂是無所不知,無時不知,但按暫時存在說,有許多事情,祂是暫時才經歷過的。既然從某一個時期祂的人性才存在,你為什麼不願承認,祂以某種認識方式,因有限的人性,取得經驗,開始知道人間疾苦呢?

我們的原祖,當時若能更聰明一些,不貪圖這類知識,該有多幸福啊!可惜他們糊糊塗塗,可可憐憐地嘗到了這種知識的滋味。用泥揑他們成人的天主,要追回喪失的東西,大發慈悲,決心繼續完成自己的工程,親自降到原祖跌落的悲慘境地。祂願意親自經歷,他們因反對自己,應受的痛苦,當然決不像他們一樣由於好奇,而是由於不可言喻的愛。

祂不是像可憐人,我說祂像慈善家一樣,並不是指祂自永遠就有的仁慈,而是指祂通過疾苦,在人的性情中,獲得的仁慈。誠然,祂最初是以天主性的仁慈,開始了這項慈愛的工程,不過祂卻在人性的仁慈中,完成了這項工程;這並不是說,天主性的仁慈單獨不能完成,而是沒有人性的仁慈,為我們人是不夠的。兩種當然都你必要的,但人性的仁慈為我們更適合。

天主的慈愛,為人想出的辦法實在妙不可言!如果不是先前造成的悲慘引起慈悲,我們何時能想到如此奇異的仁慈啊!假如不是基督先受了苦難,我們幾時能領會,幾時能憶想到那同情心,會存在於不能受苦的天主之內呢?天主性所發出的仁慈,固然不是由受苦而來,但要發生作用,則不能不由感受疾苦,而達到的仁慈。不能達到則無從吸引,無從吸引,則無法拯救。

從什麼地方拯救呢?當然是從悲慘的苦海和污濁泥潭。基督沒有丟掉天主性的仁慈,卻又加了人性的仁慈;祂沒有政變以前的慈悲,而是增加了新的成份,如聖詠所說:「上主,是你使人畜生命安全。天主,你的慈愛多麼可寶貴可珍。」(詠7:8)

Loadi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