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聖體聖事

第十二課 聖體聖事

編整:林豪

聖體聖事是至聖聖事

聖事是我們超性生活中的營養劑,也是我們獲得恩寵的有效記號,所有的聖事都為了能增加聖化我們的恩寵,同時也使我們參與了至聖聖三親密的內在生命,此外每一個人藉由各項聖事所獲得的特殊影響與助佑則稱之為「聖化的恩寵」,同時「即時的恩寵」也會在超性的生活中滋長:「我們藉由洗禮而重生,再藉由堅振聖事使我們更堅強,而由告解、婚配和在生病時所領受的傅油聖事,治癒了我們的傷口而得以重生,在生活的各種情況中幫助我們,聖秩聖事給予神職人員司祭職得以永遠執行這些聖事,這些聖事引導我們歸向基督而得著豐富的救恩,基督則藉由聖體聖事將自己給了我們。」

在最後晚餐的時候,吾主耶穌建立且完成這了這項偉大的奇蹟–聖體聖事,聖施禮華告訴我們:「我們作不到的,我們的主作得到,耶穌基督完美的天主和完美的人,留給我們的不是一個象徵而是事實,祂自己留下來與我們同在。」(基督剛經過,83)在彌撒中的聖祭禮儀時,藉由奇蹟而產生餅和酒的「質變」( transubstantiation),也就是「基督完全地存在於聖體與聖血之形體中。」(弗羅倫斯大公會議,DZ.698)在彌撒中成聖體及聖血時,基督是真正的臨在、真實地使祂的本質存在餅酒形內,這是整個彌撒的中心,也是屬於我們信仰中的教理。

在其它的聖事中亦給予我們不同的恩寵,而聖體聖事中所存在地是恩寵的賦予者–就是基督自己,這也是為何聖體聖事是「所有恩寵的泉源」的原因(詳聖多瑪斯,III, q. 65,a. c),所以至聖聖體聖事是所有聖事中最偉大的聖事

聖體聖事是主基督及教會的祭獻

白孟德神父講道:歷史可以分成兩個時期:第一是等待十字架祭獻的時期;第二是主基督及祂的教會一起完成與獻祭的時期。

在第二個時期,主基督在十二位宗徒的團體中建立了教會,他們在最後的晚餐中分享了吾主的身體和寶血;主基督將聖體聖事託付給教會,亦即祂心愛的淨配:為紀念祂的死亡與復活,這是一項愛的聖事,以及合一的標誌。

在《格林多前書》中,聖保祿解釋了聖體聖事的意義及其起源,他說道,這項聖事不是聖保祿發明的,而這是他從吾主所「領受」的。這一切都始於主基督在「被交付的那一夜」所做的動作(格前 11:23),並來自主基督的命令是「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格前 11:24為了服從這個命令,我們繼續地「感謝主恩」「擘餅」,分送吾主的身體,並將裝著祂寶血的聖爵,呈現為「新而永久的盟約。」

主基督的祭獻

主基督將祂的祭獻遺贈給整個教會,而不只是給每一個信友;相反地,祂希望將所有的信友們團結為一個民族。當教會慶祝主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獻時,當她宣告「主的死亡,直到主再來。」(格前 11:26時,以及之後,當信友們走向祭台領受的聖事時,這項聯繫就建立起來了。

因此,每一台彌撒都以信友之間,以及信友與主教、教宗和普世教會的共融為前提,這種牢固的結合隨著聖體聖事的奉獻,而變得更加牢固,同時其結果是:「在聖體聖事中,信友們在主基督內形成一個合一的身體,獲得了表達和實現。」

聖體聖事是教會的共同財產,是教會合一的聖事;因此,教會有嚴格遵守的責任,來確實地參與一切有關禮儀及其慶祝活動。

「所有基督信徒的權利就是,參與禮儀,特別是彌撒聖祭的慶祝,應該真正按照教會的意願,根據禮儀經本,其他法律及規範中的規定。」

聖體聖事是教會成員之間共融的創造力和泉源;聖體聖事將我們中的每一個人與主基督自己結合在一起:「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格前10:16-17)。

主耶穌將祂的身體賜給了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個身體:教會;因此,如同聖保祿所說的「教會是基督的奧體」,這意味著教會主要是透過聖體聖事來表達自己,儘管教會無所不在,但教會仍然是合一的,就像主基督是合一的一樣。

聖體聖事只是「象徵」著主基督的身體嗎?

白孟德神父講道:我主並沒有說:「這是象徵著我身體,這是象徵著我血。」而是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因為當下於上述麵酒形下的物品,已經不再是原本的物品,而是完全不同的物品,不僅是在教會信仰的看法中,而且是真正的事實,因為一旦麵餅和酒的實體或本質,已經改變為主基督的體和血,除了外觀之外,麵餅和酒已經完全地質變了;雖然在外觀之下,主基督完整地呈現在祂的物質『實體』中,雖然不是以其身體所處的方式存在著,但是它是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著。」(Carlo Acutis封聖禮將於4月27日舉行,期建置的聖體奇蹟網址如右:https://www.miracolieucaristici.org/en/Liste/list.html

這不是教會發明的事物

我們應該仔細地研究我主所說的話:「這是我的身體。」我們不要被這個詞所侷限住,有些人一心想逃避所有遣詞用字的簡單意義,認為該片語的意思是「這象徵著我的身體。」聽起來幾乎近似毫無希望!沒有一個有能力的演講者會這樣說話的,尤其是我主,更不會在那個時期這樣說。

「這是」這個詞值得仔細地研究,但是既然祂說道:「這是我的身體」—我拿著這個物品,看起來形如麵餅但是它現在已經不是了,這個物品在我祝聖之前是麵餅—現在,這就是祂的身體。如同原本的酒形,但是現在已經不再是酒了。

當然,如果有人對著一塊麵餅說了同樣的話,那塊麵餅就仍然是一塊麵餅;但是說這些話的並不是其他的人,而是天主本身說出了這些話,並明確地命令宗徒們,永遠必須重複地這樣作。

聖體聖事在靈魂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身體內的生命一樣,一般的食物從我們出生就開始滋養身體,然後我們的身體逐漸成熟,同時我們不斷地藉由食物來維持我們的生存;同樣地,在恩典的生活中,也有一個屬靈的重生即:聖洗聖事;此生命的成長即:堅振聖事。

然而,我們始終需要擁有精神食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食糧就是聖體聖事。食物外在的形式,最適合象徵在此聖事中所要實現的目的,就是與主基督的結合;而且,聖體聖事與食物的比較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的。食物是為了餵養人使其滋長,而在聖體聖事的情況下,領受神糧的人則被主基督同化,變得更加地「肖似基督」

勤領聖體

我們的內修生活需要在恩寵中成長,而豐富的內修生活自然會呈現於外在的思、言、行為上,天主預視到在我們生命中每個不同階段,需要藉由聖事所得著的恩寵,於是在新約時代基督親自建立了七件聖事,而且有些聖事在我們一生之中只能領受一次,其中我們最需要而且應當經常領受的一項聖事,為了能夠餵養我們精神上的靈魂,那就是聖體聖事,聖體聖事的效果與物質的食物作用相反,在聖體內並非將聖體聖事變成了我們自己,但卻反而是使我們在精神上與基督合一:「我是強大的神糧,你相信,你就吃吧!你吃有形之糧,此糧將像你;你吃神糧,我不會像你,而你將像我。」(聖奧斯定,回憶錄7,10

教會鼓勵我們要經常領聖體:「應當鼓勵虔誠的教友勤領聖體而且甚至是每一天。」(聖碧岳五世,DECREE SACRA TRIDENTINA SYNODUS)聖體可以給予賜予我們無限的恩寵,賜予我們超性的看法以維持恆久的力量,祂使我們容易肩負屬於我們的軛和減輕我們的負擔(瑪,11:30)。教宗聖碧岳十世竭力革新教會禮儀,尤其鼓勵信友勤領聖體,將兒童初領聖體的年齡由十多歲提前到七歲。

祂保護我們免於那些企圖使我們偏離正途的凶險和不安,祂曾如在聖若望福音所記載,熱切地邀請我們而且要給我們真正的生命:「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若,6:55-56我們也應當深信只有在天主內才有真正的平安與喜樂,就如聖伯多祿所說的一樣:「主啊!唯獨你有永生的話,我們還投奔誰呢?」(若,6:68真可說是道出了每一位基督徒的心聲。

人無論在物質方面和在精神方面都有相同的地方,也就是為了生存每天必須進食而且要得到飽飫,聖保祿則以競賽來描述基督徒的生活:「你們豈能不知道?在運動場上賽跑的,固然都跑,但只有一個得獎賞的嗎?」(格前,9:24但是不在這競技場上參賽的人,就得不到任何獎項,我們的生活就如一場競賽,而且是面對自己的軟弱、墮落、冷淡、各種毛病等或是環境所帶來的誘惑,我們都要設法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奪得錦標,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成聖奪得錦標,就必須勤領聖體,聖施禮華勸勉我們說:「如果可能每天做到,這可以說是一項犧牲,一個人能夠每天領聖體,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很有效果的事。」

領聖體的正確意向

我們必須要在完全處於恩寵的情況之下,才能善領受天主的聖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告訴我們:「那自知犯了大罪的人,若還沒有辦告解就不應該領聖體。」(C.I.C. .c. 916 若望保祿二世 書信Dominicae Cenae,no, 11, 18-III-80)除了病人之外,教友們應當遵守在領聖體之前要守一個小時的聖體齋,我們在領聖體前應當做到上述這兩件事,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完善的準備,很容易觸犯其他的罪,如褻瀆。(cf. no. 2 in fine

但是要能夠分享聖體內的益處,就要依賴我們領聖體時內在所處情況之良夸來決定了,因為「新律法中的所有聖事,當藉由它們作用時ex opere operato(本身的力量)所產生的影響,這要超過由領受者倚賴個人準備的完美程度。」(聖碧岳十世,Dec. Sacra Tridentina synodus你可曾思考過,如果在你一生當中只可以領一次聖體,你將會如何做準備去領受吾主呢?

聖施禮華說:「我們應當感謝天主,是祂讓我們這麼容易就可以接近祂:然而我們應當將自己準備得非常好來領受祂,以表現我們的感謝。」(煉爐,828我們回想一下在聖經中所記述的罪婦、癱子、瞎子、癩病人和患有血漏的病婦等,他們是多麼想要接近基督而得到肉體和心靈的治癒,我們則只要在準備好的時候,就能領受基督聖體而得到飽飫,這真是值得我們珍惜的一項福分呢!

如果我們自知沒有做好領聖體前的準備,我們可以用聖施禮華所教導我們的經文-神領聖體,好來親近天主,這段經文是他在孩童時期所學到的經文,神領聖體是一種禱文陳述著將個人精神上在聖事中與天主結合,它的內容是:「主,我切望以聖母受孕時,純潔、謙遜和虔敬的心情及以諸聖人的精神與熱忱,領受你至聖的聖體。」

這是非常值得我們用心和每天在內心誦念許多次的禱文,每當我們經過聖體櫃時,也是應當如此誦念以恭敬耶穌聖體,在越是接近領聖體的時刻,我們更應當熱切得做好準備,在內心清理出一片潔淨的空間,好迎接天主在我們內長住下來。

神領聖體的文字內容,提供我們做好領聖體前所需要的準備:

純潔–這是針對我們所有感官上的要求,它使我們強烈的感受到需要藉由克己才能夠使自己更加潔淨,而且藉由告解聖事中得到更多的益處;

謙遜–就像在路加福音中所敘述的百夫長一樣:「主啊!不必勞駕了,我當不起你到舍下來。為此我也認為,我不堪當親自到你跟前來,只請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7:6是想我們是否也有像這位百夫長一樣的信德呢?

虔敬要避免例行公事…,聖施禮華這樣告訴我們說:「就當作是在一生中只有這一次機會,雖然你口中如此說,但內心卻是冷淡地,雖然你的感情和你的渴望無法配合,還是要能渴望藉由在聖體內領受吾主,以信德、望德和愛德的熱火來領受聖體。」(基督剛經過,91)

我們不只要注意到靈魂的情況,還應當考慮到個人肉體的情況,聖施禮華以個人的經驗對我們說到:「除了以教會要求的守聖體齋,作為尊敬和崇敬聖體的記號外,讓我們也注意到我們的姿勢、衣著,就好像自己是父親的好兒子,要去參加父親所邀請的盛宴一樣,當我在孩提時候,勤領聖體的習慣尚未普遍實行,我還記得人們如何的準備領聖體,每一件事都要準備妥當,無論是肉體或靈魂上,加上最好的衣裳、整齊的頭髮,甚至身體的潔淨也很重要,也許擦些古龍水這些都是愛的表現,非常的完善和精緻,在人的靈魂上要知道如何的以愛還愛。」(基督剛經過,91

領聖體後的感恩

如果我們真的愛基督,而祂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我們,我們就會感受到要在彌撒後留下幾分鐘來,作為個人向基督所做的親密感恩,這將會延長我們內心的靜默,其它的感恩方式則是為了感謝聖體(ibid.,no.92),只要在聖事中的餅、酒存在著,基督的身體就真實的與我們同在,因此在領聖體之後留下十分鐘時間來感謝聖體,這是一種表現虔誠的好習慣,我們怎麼能夠浪費掉與我主相聚的親密時刻呢?這些時間是為了感謝和以信德來祈求許多事情的時刻;因此我們確實意識到天主與我們同在,我們就成了一個行動的聖體櫃,同時也初嚐了天國的滋味

彌撒後之愛和感恩─白孟德神父

https://dominichawlinblog.com/category/%e5%bd%8c%e6%92%92%e5%be%8c%e4%b9%8b%e6%84%9b%e5%92%8c%e6%84%9f%e6%81%a9-%e7%99%bd%e5%ad%9f%e5%be%b7%e7%a5%9e%e7%88%b6/

朝拜聖體

由於教會對聖體的虔敬,以致將聖體保存在聖體櫃中,使生病的人也可以領受聖體、使快過世的人也可以領受臨終前的聖體,而且使我們能夠在每一天的彌撒聖祭中或是作個人的朝拜基督聖體,這是在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就已經有這樣敬禮聖體的習慣,我們也應當身體力行,同時也要教導他人一起來實行,朝拜聖體為的是回報耶穌在早上的彌撒中就與我們相遇,耶穌留在聖體中是為了能夠陪伴在我們身邊,來支持我們、領導我們,而且愛只有以愛才能做補償

聖施禮華告訴我們說:「我們怎麼能夠不在每一天的每一個時刻歸向聖體,甚至於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帶給祂我們的問候和我們如同孩子與兄弟的愛呢?」(犁痕,686所以我們應當在每天的每一時刻體驗到天主與我們同在「我喜歡稱聖體櫃是個監獄是一個愛的監獄,因為過了二十世紀祂仍然在那裡等待,自願地為我和每一個人而留在那裡。」(煉爐,827

「如果你的一個親近的朋友,為了爭取你的自由而被關在監獄裡,你不會抽時間去看看他和他聊一下天、送他一些禮物、安慰他和表現出你友誼的溫暖嗎?而且與你談話的這個囚犯,就是為救你脫免邪惡和為你得著好處而入獄的啊!你會不這樣做嗎?而且若是這個朋友換成了你自己的父親或是你的兄弟,那你又會如何作呢?」(犁痕,685

聖施禮華的這番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是如何面對基督,在領聖體前是如何做了準備呢?祈求天主光照我們的理智,堅強我們的意志,好使我們明瞭如何親近祂的聖子–耶穌基督

 

Loadin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