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蔡清徽
學生:林豪
一、朝聖之旅
人生有如朝聖之旅,有起點,有終點,起點來自於天主,終點亦將歸向天主。
教會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其中包括:勝利的教會(天國)、痛苦的教會(煉獄)、旅途中的教會(世上),所以我們仍是在世上旅者,享受天主所賜予我們的一切,並且期待著天國,為進入窄門奮鬥到底。
每一位信友對於朝聖之旅有不一樣的看法,有的信友當作是去參加旅遊,欣賞美麗的建築物與風景,以及信友們共融;也有信友是因為慕名而來,或是內心有祈求的意向,想要去向聖人、聖母媽媽、或主耶穌及天主求恩;也有人期待獲得治癒。記得在法國露德聖母朝聖地的一份傳單上寫著:「朝聖本身就是一項克己,你在聖水池中雖然沒有遇到奇蹟,事實上你的身心靈已經得到了治癒。」
據說古代對於犯有重罪的信友,會要求他到很遠的地方去朝聖,例如:羅馬,或是其他公認的朝聖地,做為補贖。因為過去無法如同現代如此方便,自己開車、搭巴士、飛機等交通工具,不是走路或就要乘船,而且朝聖的路程不只艱辛,並且可能會遭遇強盜,或是因為某些因素而提早面見天主,因此朝聖有作補贖的涵義。
朝聖也有見證歷史與信仰的意義,例如:至耶路撒冷聖地或羅馬朝聖,我們見證了天使向聖母報喜、主耶穌誕生、大伯山顯聖榮、橄欖山、主耶穌被釘受死、聖墓、耶穌升天大殿、羅馬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及其他重要地點等的所在地,讓我們親眼看到,親身體驗過去教會的歷史,而且我們正身處於救恩史的一個階段。
二、詮釋「神聖」
「詮釋」係指:說明、解釋、闡述、歌唱、塑造、設計、營造等;具體表達方式可為:文字、口傳、聖經、聖傳、詩歌、交響樂、圖像、雕塑、藝術精品、空間感的營造、造型的形塑等。
「神聖」係指:對超乎人性、超自然、超凡、超性、屬神及神性造物者的描述。
魯道夫‧奧托對「神聖的觀念」之神學特色提到:「絕對倚靠的直感、宇宙概念轉化、神聖的對立與統一、焦慮產生的轉化行動等。」
依據人性的有限,無法全然詮釋神的無限,這是理所當然的;人性與神性的連結來自於恩典,而神與人之間的中保與橋梁,即是主耶穌基督及諸位聖人們,因為主耶穌基督是真人有真天主,而諸位聖人們是最肖似主基督的人。
據此,人處於有形的世界裡,可藉由文學家、哲學家、神學家、音樂家、藝術家、雕塑家、建築師等,對「神聖」之真、善、美、聖的體驗,將有限的智慧發揮到極致,讓一般人也能夠體驗到,這些創作者對於「神聖」的神性詮釋,從中獲得感動與共鳴,而「文本」即是呈現於眾人眼前創作的成果。
第十三世紀的神學家多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 1225—1274)認為,美包含了「完整、和諧、光亮」三個元素。宇宙之間的至美,即為天主,而天主本身的特質,包括了一切的「真、善、美、聖」,稱之為「完美」。反言之,前述其中任何一項呈現出缺乏或不足,就視為「醜陋」;「和諧」係指完美的比例,視覺上的平衡,反言之,亦稱為不和諧或不協調;「真理」即光亮,「聖言」亦為世界之光,缺乏光亮即呈現黑暗,智慧或是建築,若不帶來光明與鮮明的感受,就失去了美感。
三、教堂的功能與彌撒聖祭
教堂的主要功能,是為了聚集信眾以舉行「彌撒感恩聖祭」,也就是中國人所稱的「祭天大典」,因此必須在適當的場所舉行,就是「教堂」。而且參與彌撒者,包括了有形與無形的存有,即信眾、天堂諸聖及眾天使,共同崇敬朝拜天主,因此天主教的禮儀是非常重要而隆重的。
彌撒是真正的祭獻,祭獻通常有兩項元素:祭獻(奉獻)和祭品(毀滅),在彌撒中重新被祭獻的祭品,也是相同的犧牲者,這是一項奧秘的重現,分別祭獻了吾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及寶血,彌撒的結束也是十字架上祭獻的結束,彌撒包括了:朝拜和崇敬;感恩和感謝;和好及補贖;懇求和憐憫等內在表現。
天主的愛,藉由彌撒聖祭得以實現,信友在任何一段時間,都可以和主耶穌在加爾瓦略的祭獻合一,彌撒使我們更堅強的與天主合一,因為它使我們與十字架上主基督的祈禱、天主聖子的祈禱合一。
如果我們懷著謙遜和虔誠的心參與彌撒,我們同樣也可以獲得許多的恩寵,如果我們真的願意體驗與十字架上的主基督相同的感受,我們就回應了天主給予祂的受造物無限的愛,在舉行彌撒的過程中,應該讓時間停止下來。
四、教堂的起源
教堂最早的形象,是作為安置約櫃(現在的聖體龕)之用,肋未人身為司祭執行祭祀,且與以色列子民朝拜天主雅威之所。舊約時代稱為:「帳棚、帳幕」,二個名詞為同意字,既是人所居住的地方,同時也象徵著「天主的臨在」之所。
在舊約時代是天主命梅瑟為天主建造聖所,在帳棚內,以帷幔間隔為前後兩部分,即聖所與至聖所(出25:1-40),新約有些地方稱它為「帳幕」(希9;默15)。舊約時代,天主在帳幕中傳授梅瑟法律(出25:8、9),是天主居住在人間的象徵,也是新約的預像;新約中天主的第二位聖子耶穌,降生居於人間(若1:14),藉祂所搭的帳幕,給人類帶來恩寵與真理(若1:17)。默示錄作者若望在論及新天新地時,說明主耶穌就是天主與人同在的帳幕(默21:3)。[1]演進到現代成為教堂,教堂實為人神合一之所,也就是天堂的預像。
五、教堂的分類
天主教的教堂可分為:宗座教堂、主教座堂、教區聖堂、修會或善會團體內部的聖堂等。由於本身的使用對象、紀念性、地域性或實用性有所不同,其規模及所具備的功能也不同。
由於教會中的修道院、隱修會、小修院、總修院、修會或善會團體等,其信仰的核心與靈修的本源,就是主耶穌基督,而其精神食糧亦來自於主耶穌的「聖體及寶血」,也就是主耶穌所說的:「生命之糧」,因此相關附屬之建築物,都會與教堂相連接。教堂中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聖體龕」;而這些團體教堂及聖體龕的設立,必須經由教區主教的核准。
六、教堂的座落地點
在歷史上著名的大教堂座落地點,包含了一些重要因素,首先是發生了重要歷史事件,例如:聖地的天使向聖母報喜、主耶穌誕生伯利恆、大伯山顯聖榮、橄欖山、主耶穌被釘受死、聖墓、耶穌升天等地點,如今已建造了聖殿。
其次則是紀念聖人殉道,或是聖人埋葬之地點,例如:羅馬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聖保祿大殿、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聖殿等。
再則是奇蹟顯現地點,例如:羅馬的聖母大殿、西班牙的柱石聖母大殿、托勒斯特聖母大殿、葡萄牙的法蒂瑪聖母朝聖地、法國的露德聖母朝聖地、墨西哥城的瓜達露佩聖母大殿等。
現代的教堂由於都市的開發,寸土寸金,要在有限的基地內,建立一座美輪美奐的教堂實屬不易,甚至於有些教堂為了滿足多功能的使用,而退進了商辦大樓之中,例如:忠孝西路上的華山救世主天主堂,原本是一座哥德式的教堂,現在完全隱身至辦公大樓之中,並且應該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
七、教堂的平面配置及室內、外空間的設計
圖一,標準教堂平面圖[2]
一般具相當規模的教堂,其平面配置係為十字形,教堂的軸線一般是東西向,通常主入口設置在西面,室內最重要的空間,例如:至聖所、祭台及聖體龕,設置東面,意味著信徒們朝向主基督來臨的方向,因為主基督是世界之光,而東面也是太陽升起的方向,這種建築特徵往往著重於藉由陽光,增強內部的照明與神聖氛圍。
然而,並非所有教堂都嚴格遵守坐東朝西的原則,羅馬有許多教堂,例如:著名的是聖伯多祿大殿,卻是恰好是相反的方向[2]
教堂設計很重要的就是室內、外空間的串聯,以及空間感的塑造及轉換。以聖伯多祿大殿為例,由聖米格爾總領天使城堡,經過協和大道來到聖伯多祿大殿之廣場,四周是由吉安·洛倫佐·貝尼尼所設計的圓形迴廊,意涵著教會環抱著所有的信友,迴廊頂端佇立歷代聖人們的雕像。
聖伯多祿大殿前方有兩座雕像,在左側是聖伯多祿,他的右手握著主耶穌給他的兩把鑰匙,為管理通往天國之門,左手則拿著主耶穌給他的聖旨;在右側是聖保祿,他左手拿著劍,右手拿著書卷,因為他是被長劍斬首而死,而且留下十四卷書信。
所有的大型典禮及禮儀都是在室外廣場舉行,例如:列真福及宣聖大典等,廣場中央是古埃及的方尖碑,為紀念羅馬奧古斯都皇帝戰勝埃及的戰利品,於西元37轉移到羅馬,現在佇立於此處,成了主耶穌基督戰勝世界的標記。
在禮儀大典中,廣場內的座位安排,會將殘疾或行動不辨者安排在前排,其次是神職人員,然後才是一般信友的席位。
圖二、聖伯多祿大殿之廣場[3]
聖伯多祿大殿立面屋頂欄杆佇立十二位宗徒雕像,中央則為主耶穌基督,信友們必須走上室外階梯才能進入大殿,具有提升人性親近神性的意涵。在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時代,將階梯設置為緩坡,以利教宗專車會見信眾時方便進出。
階梯中斷的平台是在禮儀大典時,於中央安置為祭台之處,兩側為主教及樞機主教們的座位,由禮儀座位的安排,就可以瞭解教會聖統制的概念。
圖三、聖伯多祿大殿正面[3]
圖四、聖伯多祿大殿室內[4]
進入聖伯多祿大殿,我們會被整個大殿寬廣挑高的空間感所震攝,體現出「神聖」空間的形塑。大殿內部有無以數計的藝術創作,例如:聖傷、兩側設置十二位宗徒之雕像,聖伯多祿坐像等。
大殿前方為貝尼尼設計的獨立祭台華蓋,後方為其設計之聖伯多祿及教宗寶座,祭台下方正對聖伯多祿的墓穴,亦為安葬聖伯多祿頭部之位置,頂部則為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等。
大殿兩側設置有側堂及祭台,以及告解亭等;地下室為歷代教宗之靈寢,大殿最底部則是初期教會基督徒們所居住的地下墓穴。大殿入口的右側設有梵蒂岡博物館及西斯汀教堂,內部更珍藏著教會兩千多年來所留給後世的藝術珍品。
值得一提的是,聖伯多祿大殿四周外牆,還設置了歷代教廷宣聖的偉大聖人們的雕像,以供後人紀念瞻仰。
圖五、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4]
八、結論
教堂建築不僅是舉行禮儀祭祀的場所,同時也是地上、天朝諸聖及眾天使們一同共融及朝拜天主的場所,並且傳承了教會歷史所留下來的足跡,教堂的設計為讓信徒們體驗到,天主臨在及見證信仰的真實性,其中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琢,都是為了讓信友與神聖超然的天主拉近距離。
朝聖是美好的經驗,與天主相遇也是美妙的體驗,以藝術創作及教堂設計來詮釋「神聖」,是讓藝術家與建築師,將超性及屬靈的感受,呈現給信友們及社會大眾的最佳方式及場所。
九、參考網頁:
[1] 思高讀經推廣中心,「帳棚、帳幕」,參考網址:
https://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BibleWord/94-1
[2] 維基百科,教堂建築,參考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5%99%E5%A0%82%E5%BB%BA%E7%AD%91
[3] 維基百科,聖伯多祿大殿,參考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1%96%E4%BC%AF%E5%A4%9A%E7%A5%BF%E5%A4%A7%E6%AE%BF
[4] Basilicas and Papal Chapls, website:
https://www.vatican.va/various/basiliche/index_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