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彌撒聖祭與聖體聖事(下)
作者:王學良,主業團成員,文藻外語大學教師
曠野中火焚的荊棘
每當有人談論到信仰失去活力的問題時,我在想,或許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缺乏這類的諄諄教誨,就是除了埋首信仰知識外,也督促信友常常能到「伯達尼村」小坐片刻,在主的鑒臨下與祂汨汨細訴,好能日久情增,逐步將天主的臨在迎接到每時每刻中。聖施禮華確實在心中吶喊過:「一位年老的主教,含淚向那些剛被祝聖的新神父說:『你們要替我好好地對待祂!你們要替我好好地對待祂!』主啊!我願我也有聲音和權力,對著許許多多教友的耳朵和心靈,重複同樣的呼喚!」(《道路》531)
1937年聖施禮華在清楚的分辨後,決定離開馬德里,在潮濕和寒冷的氣候下,長途跋涉攀山越野穿越法國邊境,好能平安轉至西班牙可自由從事神職牧靈工作的地區。在這種白天躲藏、天黑趕路的逃亡經歷中,有位同行者安東尼(Antonio Dalmases)在日記中紀錄了他所親眼目睹的事:「艱辛的旅途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刻就是彌撒聖祭,同行的人中有一個神父,他在一塊大石頭上做彌撒,他不像其他聖堂裡的神父,他的每一句話都是清晰而動人,深深地穿透了我們的心靈。我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地參加過任何彌撒,不知道是因為四周的環境,還是因為主持彌撒的神父是一位聖者。最感人的是領聖體的那時刻;我們疲乏的動彈不得,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手足血跡斑斑,傷痕累累,眼中充滿淚光,但最偉大的是,天主在聖體中與我們同在。」(《雪地上的腳印》,p.37)
這個感人的經驗,由那位領略著謙遜之聖愛的司鐸所激發,因他曾說:「耶穌的謙遜:在白冷、在納匝肋、在加爾瓦略山上。但是祂在至聖的聖體內,比在馬棚內、在納匝肋和在十字架上,更是謙抑自我,屈尊紆貴。因此,我必須熱愛彌撒!『我們的』彌撒,耶穌!」(《道路》533)我們甚至從聖施禮華因為在戰火與逃難中,仍要舉行彌撒時所用的手抄彌撒經本,也感受著聖人所謂的「司祭的靈魂」的熱度、那種米德揚曠野中荊棘叢焚而不毀的熱度。
誠於衷而形於外
而這樣的愛,會「發於內而形於外,表現於基督徒生活的見證中。我們若因領聖體而獲更新,就應當表現出來。讓我們同心祈禱,求使我們的思想能夠誠懇,充滿平安,有自我犧牲和服務的精神。讓我們同心祈禱,求使我們能做到言必真實清晰,言之有理,言之得時,從而有助於人,有慰人心,尤其能給人帶來天主的光照。讓我們同心祈禱,求使我們行為能做到堅定一致,廣結善果,合情合理,散發『基督馨香』,引人遵行其道。」(《基督剛經過》156,p.187)
若連結起聖施禮華曾說過的:「人的所有工作應如在祭台上完成的一樣,你們每人都在那個默觀者靈魂的合一中–即是你的每一天中–,在某個層面下,主持一台延續二十四小時的『他的彌撒』。」(一個默想中的筆記,1968年3月19日)那麼,主業團廣為人知的工作與聖化的關係,就呼之欲出於他那膾炙人口的演講詞:
「我的孩子們,我向你們保證,當基督徒以愛心實踐每天最微不足道的行動時,那行動便洋溢著天主的超越存在。因此,我再三地對你們重複說,基督徒的聖召,就在於把每日的淡然無味的散文,譜成一紙英勇的詩篇。我的孩子,天與地似乎交會在水平線上,但當你聖化日常平凡的生活時,其實它們交會在你心靈的深處……。」(聖施禮華,講道,1967年10月8日)
這不是一種文學上的美麗措辭而已,而是真實生活的反映。
最後,讓我們用收錄在《祈禱瑰寶》〈玫瑰經_光明五端〉中的話語,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祈禱:
「……我主在最後的晚餐建立聖體聖事之時,夜幕已經低垂。金口若望註釋:這表示『時已屆期』,世界已陷於黑暗。因為舊的禮儀,即天主憐憫人類的無限仁慈的舊標誌,即將告一段落。新的曙光即將升起-新的逾越節即將展現。感恩聖體聖事即將在該晚建立,為復活的晨曦預作準備。
耶穌留佇在聖體中為了愛…..為了你。
祂留了下來,明知世人要如何對待祂……你要如何對待祂。
祂留了下來,所以你能食用祂、朝拜祂,並向祂傾訴你的顧慮;並且,由於你在聖體龕前的祈禱,你所領受的聖體,你每天要更多愛祂一些。同時幫助其他生靈,使他們步武同道。
好孩子:你看看世間的愛人是如何親吻花朵、書信及他所愛的人的紀念物品……那麼你,怎麼能忘懷祂總是在你的身邊?是的,是祂自己。你怎能忘懷……你可以食用祂?
主啊,但願我永不再沿著地面鼓翅。受到聖體中神聖太陽-耶穌的光照之後,但願我的翱翔永不再受阻,直到我憩息在祢的聖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