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由聖施禮華啟迪的教學方式(下)

第十一篇 由聖施禮華啟迪的教學方式(下) 作者:朱塞佩•扎涅洛教授(意大利勒莫大學心理及教育科學系) 師生之間的信任 聖施禮華認為,老師懂得讓學生透過反省的機會,他們便會尋獲道德原則。他還相信,當教師以吸引人的方式表達時,便能引導年輕人向善。聖施禮華充分瞭解年輕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他們內在的慾望和習慣所影響,有時使他們難以意識到使他們快樂的善,並削弱了他們實踐善的決定、根據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行事的...


第十一篇 由聖施禮華啟迪的教學方式(下)

作者:朱塞佩•扎涅洛教授(意大利勒莫大學心理及教育科學系)

師生之間的信任

聖施禮華認為,老師懂得讓學生透過反省的機會,他們便會尋獲道德原則。他還相信,當教師以吸引人的方式表達時,便能引導年輕人向善。聖施禮華充分瞭解年輕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他們內在的慾望和習慣所影響,有時使他們難以意識到使他們快樂的善,並削弱了他們實踐善的決定、根據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行事的能力。

聖施禮華傳達了他的基本理想:

1.接受他人的弱點;

2.因參與的計畫,得到天主的恩賜,進而達到目標而喜悅;

3.保持樂觀,因為即使事情出錯,最後一切都會有好的結果;

4.相信別人與生俱來的善,也要相信善的吸引力;

5.不斷的努力,在每次的失敗之後,重新開始、再開始。

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即使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有所要求,他們必須散發出喜悅和樂觀的氣息:「你總不能生着氣和拉長着臉,而去教導人。」

為聖施禮華而言,監管下的自由並非教育;學生不是來模仿老師,因為以身作則,與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別人,是有所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所傳遞價值觀,卻他們並不是這些價值觀的根源。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價值觀遠超越了他們本身;他們共同擁有的良好習慣、原則和價值觀,只是教師比學生更早掌握了這些範疇,只是因為他較年長,不應把這些私自保留。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那麼師生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就可以建立友誼和信任的關係,儘管這並不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為了培育,父母養育子女所需的權威,以及父母與子女間的友誼,完全是並行不悖的。意思是父母要酌情放下架子,設身處地,將自己置身於與孩子相同的水平。

事實上,即使是最頑皮、最叛逆的孩子,也希望與父母建立這種親密的友誼。信任乃其關鍵,為了教育,父母必須表現自己對孩子的信任,決不能表現出懷疑或是不信任他們。父母必須給孩子自由,然後教他們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來行使它,並接受自己所決定的後果。

父母最好要對孩子的信任,冒著被騙的風險,這會讓孩子在濫用父母的信任時感到慚愧,學會糾正自己。但是,若孩子覺得沒有自由和得不到信任時,他們總會傾向說謊的。

這些學校在聖施禮華的倡議下設立了「個別教導制」:「儘管對學生進行集體教學是有益的,對於一羣人則無法進行有效的訓導。能夠與我們所培育的人建立個人關係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是珍貴的珠寶,在經過我們稱為『良師益友』的導師,費力地打磨拋光後,必定變得更為光亮。」

相互信任

在慶祝聖施禮華誕辰100週年的大會上,根據報導聖施禮華主要論及的家庭教育—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必須得到信任—這種想法可以拓展到學校。經驗告訴我們,許多學生的紀律問題,是學生與教師的關係疏離或互不信任所致—學生感到自由受到威脅,而教師則對未能取得滿意的成果,而感到沮喪。這些學校的首要任務是要得到家庭的信任,從而使孩子在家中的所見所聞,與他在學校學到的具有一致性。

這種一致性是必須的,否則年輕人會感到困惑。學校的第二項任務是營造家庭氛圍,因為只有信任學生並獲得學生的信任,學校才能實現其真正的教育目標。聖施禮華鼓勵這些學校的領導階層,能幫助家長明白和分享學校的目標,及其方法。尋求家長的參與,應該是學校領導階層的首要任務。依經驗得知,在讓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計畫時,學校就能取得佳績。

學校的特性

公教[天主教]的意思是普世的,對所有的人開放,不壟斷,不獨斷獨行或只提供片面的解決方案。公教學校不掩蓋其天主教的性質,反而歡迎所有的人,不論其信仰、能力或社會經濟地位。

德行教育

這些學校不僅指導年輕人,還教育他們,並鼓勵他們渴望在將來得到偉大的成就。為了做到這一點,老師們不應只是空談,而是必須以身教來激發學生學習,老師所希望他們應具備的那些美德。

總結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聖施禮華是人靈的塑造者,而非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他親自培育了數以千計的年輕人,然後派遣他們到世界各地,把這種培育方法完美地付諸實踐。在這成就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所啟迪的教學法是建基於他的「哲學人類學」上:「每一個人都是天主的子女,不論是男或是女,必須透過教育方能自由地達到圓滿的境界。」

Loadi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