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面對陽光,陰影在後
作者:林豪
我的信仰是甚麼?
如果有人問我,你信仰的是甚麼?我會簡單的說:「我所相信的是『創造宇宙萬物全能永生唯一的天主』。」我們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出自己的信仰,還真是不容易,若真想要了解天主教信仰的全貌,必須要耐心地由天主教道理的內容,一點一滴地來了解。
問題是每個人都有「自由」,這是天主所賜予人類最寶貴的禮物,我常將我們一生中信仰的歷程,看作是與天主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然而,現在有一些的年輕人不敢對愛情做出承諾、不想結婚、更別說要生孩子了,當然確實有諸多現實而又確實的理由。
但是誰不想要被愛呢?然而愛又不能勉強,因為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及主觀意識,而且「自由」必須要伴隨著「責任」,這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今天在我們的面前有一份「完美無缺的愛」,祂不會欺騙、不會離棄、只有付出不求回報、自始至終直到永遠,這樣的一份愛,我們會選擇接受祂嗎?
所有正派的宗教都勸人為善
所有正派的宗教都勸人要行善避惡,人的理智在追求智慧,而人的意志在追求善,善確實是真理的一部分,但是談到宗教,我們必須要談我們所信仰的對象,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談到的,我們所相信的是「全能永生唯一的天主」,在祂內包含了:真、善、美、聖。因此在每一個宗教所追求的善,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真理,其中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天主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很喜歡巴倫主教的說法:依據聖經的紀載,主耶穌在祂三十歲之後,突然的開始公開講道,主耶穌與祂的門徒開始各處傳教,來到凱撒勒亞的斐里伯地區,就是現在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附近,直到現在,這地方還能見到一座當時祭拜偶像的神廟廢墟,主耶穌基督就在這個地方,問了祂的門徒很特別的問題:「人們說,我是誰?」
主耶穌並不是問:「人們對我的教導,有甚麼樣的看法?」或是說:「別人對我的印象是如何呢?」這些都是很合理的問題,而祂卻想要知道:「人們說,我是誰?」
這個問題,對於其他宗教的創始者而言,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然而他們從來都沒有對自己的跟隨者,問了同樣的問題。
佛陀沒有要別人將自己作為信仰的對象,他從來沒說過,這個信仰是得自於他的功勞,他會說:「這是我所悟道的方法,而我希望你們能夠了解。」
穆罕默德也不會將自己作為信仰的對象,他會說:「這是我所得到的啟示,而我想要讓你們知道。」
孔子也不會說:「儒家的道理,是關於我而說的,而是說,這個道理是我所尋找到的方法。」
但是,耶穌自己怎麼說呢? 祂想要知道的是:「人們說,我是誰?」整部福音都圍繞在這問題上,耶穌自己的身份就是「福音」,因為整部福音中,祂的所言、所行,都是表現出「天主」,這位造物者的身份。
主耶穌在路加福音中提到:「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26)我們可以接受如果一個宗教老師這樣說:「你要愛天主,超過愛你的生命。」但是我們無法想像他會說:「你要愛我,並要超過世界上所有最珍貴的東西? 」[1]
主耶穌的教導確實對我們提出了挑戰,主耶穌要我們跟隨祂,而且要我們將祂的教導傳到地極。聖施禮華曾經提到,在德國有一個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炸彈炸得幾乎全毀,其中有一個耶穌苦像,被炸斷了一隻手及一隻腿,教友們開會商討要如何處理這個苦像,最後的結論是,維持原樣,只在苦像下方加了一行字「你做我的手和腿。」我們是否願意接受主耶穌基督的邀請呢?
開放的心與健全的理智
面對真理,我們必須要謙卑至下,「謙遜」是開啟真理寶庫的鑰匙,所以面對真理時,我們必須要以一顆開放的心,才能夠讓恩寵之泉,源源不斷地澆灌到我們的心田。
主耶穌就是聖言,就是天主的智慧,就是照世的真光,若望福音告訴我們說:「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在他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若1:1-5)
主耶穌也曾經說過: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若14:6)問題是,我們真的相信嗎?
有人說:「你們天主教徒就只會說,你們所信的是唯一的真理。」我們只能說,主耶穌教導我們說:「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因為我們不欺騙人,也不被別人欺騙。有的時候個人確實認為「信德」是一份超性的恩寵,誰也無法奪走。
所以我們認為:理性在基督宗教啟示的光照下,更能發揮作用,它教導了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就是天主標記。[2] 理性並不是侷限於物質的事實上。它對真理的開放態度,包含人類最深的問題,它甚至可以煉淨一個人活出他信仰的方式。[3] 信仰與理性像「兩隻翅膀,使人精神飛揚,瞻仰真理。」[4]
既然我們知道「人的理智在追求智慧」,那麼我們就應當謹慎地學習,並且接受正確的培育,拒絕及遠離使我們失去信仰的事物,以免徒增煩惱。而且,「當我們面對陽光時,陰影就在我們的身後。」
教會是由聖人與罪人組成的團體
有人批評,天主教在歷史中犯下不少的錯誤,確實如此,我們也不避諱。然而,教會是由聖人與罪人,你和我,以及所有的信友所組成的團體。天主願意在每一個時代啟發一些聖人,建立屬於祂所要的團體,每一個團體都有它的特質與使命,這也是顯示出天主恩寵的豐富性。
我們應該要彼此欣賞,互相尊重,甚至於是相互扶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達到光榮天主及帶領人靈回歸父家的使命。
巴倫主教曾說過:當我們朝向陽光開車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擋風玻璃上的各種痕跡,如果我們背向陽光行駛時,我們會以為,擋風玻璃上沒甚麼問題。因此「當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時。」就非常確定的是,我們並沒有直接朝向天主,但是相反的,我們其實是有感受的,而卻又自認為沒有甚麼毛病。
而那些偉大的聖人,無論是方濟各、或是小德蘭、還是其他任何的聖人,他們總是第一個說出:「看!我是個最大的罪人。」為我們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的,因為他們處於光明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們來看一下伯多祿吧!當耶穌第一次遇到他時,伯多祿跪伏在地說: 「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這是他第一次脫口而出的話,因為他正身處於光明之中。這是一個人很自然的反應,並不是表示他決定要放棄了,而是他充分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陷。[5]
個人認為,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我們應該可以體驗到,當我們謙遜地將自己的內心,袒露在天主面前時,天主會將祂的真光,照亮我們內心的各個角落,我們會清楚地發現到,自己的軟弱、不堪及一無是處,因此而自慚形穢。
但是,此時如果我們轉向天主,祂卻會以無限的愛與寬恕,來安慰我們,我們會因此而痛哭己罪,尋求天主的原諒,而且,祈求永遠不再與祂分離,這就好像是與主相戀的感覺一樣吧!
當我們在暗室中打掃房間時,我們不會摸黑打掃,這樣如何能夠打掃乾淨呢?我們必須要點上燈,讓光線照亮屋內的每一個角落,才能將房間清掃乾淨。為我們的靈魂而言,也是一樣的,天主就是那道照亮靈魂深處的真光!幫助我們潔淨自己,重獲自由!
偉大的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曾經在2000年3月12日,「公開為教廷所有的過失,正式對外界懺悔致歉。這項不尋常的舉動,象徵梵諦岡終於有勇氣面對歷史,承認過去所犯的錯誤,並且懇求天主的寬恕。」[6]
教會的清理與革新,必須要由主耶穌親自為之,誰最具有這個資格與職責呢?那就是主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宗了。
未來的結局
我們不能夠只是定睛於現世生活,就如同聖多瑪斯·阿奎納所說的,他將一般人所追求的事物,歸納出了四種典型,也就是:「財富、享樂、權力及榮耀。」而且許多人窮極一生都在追求這四樣事物,或是這四樣東西的組合。但是,它們真的能夠滿足我們的一切嗎?當然這些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那麼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當我們面對死亡之時又會是如何呢?
有一天我和媽媽談到了有關「天堂」的話題。
我問媽媽說:「天堂在那裡?」
媽媽天真地回答說:「在天上!」
我向媽媽解釋說:確實很多人都認為「天堂」是在「天上」,但是當人類不斷地努力征服了太空後,才發現到:「天上」原來是浩瀚無邊的銀河系,在那裏沒有空氣,更找不到天主,只能夠使人類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以及造物主的偉大。
然而,「天堂」就是與天主同在的一種狀態及心境,深刻地感受到與「天主的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天堂」。
因為天主無所不在,處處都在,因此當我們呼求天主、向天主祈禱及交談的時候,還有在彌撒當中,就可以體驗到與天主同在的經驗。
所以「天堂」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心裡,有天主在的地方就是「天堂」。相反地,沒有天主臨在,或是驅逐天主的地方,就是「地獄」。
聖保祿宗徒則解釋到,經上這樣記載說:「天主為愛他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
聖施禮華對人與天主相遇的情景,作了以下的詮釋:「眼未見過,耳未聽過,甚而腦亦未思考過的,想像一下,這是天主給愛祂的人,所準備的一切,你能想像遇到如此的情景嗎?
遇見天主,見到一切美善湧入我們心裡,滿全我們原本無法滿足的需求;世上一切美好的事務,都是免費的,每天我不斷地反問自己,當天主將所有的全美、全善及祂的無限美好,傾注在我這陶土做的容器時,這會是怎麼樣的情景?
如此我才能完全明白,為何門徒們會如此寫到:『眼未曾見,耳未曾聽…。』」
聖女小德蘭的姊姊寶琳,曾經對她描述了靈魂在天堂的情景,在天堂裡面的靈魂,就好像各式各樣不同大小的容器,那些愛天主較多的,容量就越大;而那些愛天主較少的,容量就較小,但是在天堂裡,所有的容器,都被天主的愛所裝滿了,每一個靈魂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圓滿。
由此可知,要以人類的有限的思想與語言,來完整地描述天主無限美善及天堂的情境,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親愛的諸位,我們未來的歸宿是甚麼呢?我們找到了嗎?
[1] 天主教在線,第一集:既驚且懼-耶穌,人性神性的合一
[2] 參若1:1
[3] 參本篤十六世,雷根斯堡大學Regensburg演講,2006年9月12日
[4] 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序言
[5] 天主教在線,《天主教》第五集:不可或缺的人:伯多祿,保祿及他們的福傳歷險
[6] 華視新聞,面對歷史錯誤教宗坦承認錯,200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