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緩則圓,人緩則安,語遲則貴
參考網頁:https://read01.com/Mgk7zzM.html#.Yjs8LudByUk
作者:玥晚晴
曾經有人在知乎上問:「為什麼有閱歷的人,總建議年輕人慢慢來?」
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人生就像打遊戲,要慢慢積累經驗,一級一級往上升,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過程。慢慢升級、慢慢打副本、慢慢做任務,最後慢慢抵達終點。」
人生這場長途旅行,沒人能從起點直接抵達終點。
如果太快了,就會像列車一樣有脫軌的危險。
所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疾不徐,一直在進步的路上。
語遲則貴
說話慢一點的人,懂得察言觀色,審時度勢。
說話急躁之人,一開口就滔滔不絕,沒時間思考,很容易口不擇言。
所以,語遲是一種智慧,語遲之人少惹禍端。
南北朝時期北周將領賀若敦,驍勇善戰,帶兵多年,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只落得個中州刺史的頭銜。
眼看周圍的人都加官進爵,他卻無封賞也沒升官,便心有不甘。一次,有朝廷使者到訪,交談中,賀若敦心直口快,沒多做考慮,抱怨脫口而出。後來這些怨言傳到了晉王宇文護耳里,賀若敦因此被逼自殺。
在臨死前,賀若敦把兒子叫到面前,語重心長地說道:「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就是告訴兒子一定要謹言慎行,不要逞口舌之快,反而害了自己。
如若賀若敦和朝廷使者說話時,能慢一些,有時間進行思考,沒有說出那些不該說的抱怨,也不會落得如此結局。
不經思考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漏洞百出。
不要因快言快語給自己的生活挖下大坑,凡事三思,慢下來,給自己時間去總結語言,梳理邏輯,這樣才能保證事事順利。
說,是一種能力;思考後再說,是一種智慧。
行緩則安
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說:「凡行步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
就是告誡孩子,走路要穩健,不可慌慌忙忙,而要穩穩噹噹的走,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位商人,上午賣完貨後準備在天黑前趕回家。
中午時分,僕人把馬牽到他面前說:「主人,馬的後掌蹄鐵上掉下了一隻釘子。」
商人說:「我們只有六個小時的路程了,這馬蹄鐵不至於會掉下來,趕緊趕路。」
後來,商人再次下馬休息時,僕人又來對商人說:「主人,馬左後腿上的蹄鐵已經掉了,還是重新打個馬掌吧?」
商人說:「不要修了,只有兩個小時的路程了,咱們快點。」
說完,又繼續趕路。
誰知沒走多遠,馬便開始一瘸一拐,一步沒走好,將商人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商人當即受了重傷,無法繼續趕路。
中國有句俗語:「欲速則不達。」
一味求快,不講效果,反而會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
人生之路也是如此,不能因為要快,而不顧危險,慢下來去解決問題,到達成功彼岸的速度可能更快。
事緩則圓
曾國藩曾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
隨著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變得焦躁不安,做事只圖快,卻往往做得亂七八糟,導致很多事情無疾而終。
若我們做任何事前,能夠緩一緩,提前準備,其實更容易成功。
戰國時,齊國被燕國攻破,齊國人都紛紛向城外奔逃。
田氏王族的田單也準備往外逃,但他並沒有倉皇而逃,而是在逃跑之前做足準備。
他命人把馬車車抽兩端凸出的部分鋸掉,按上了鐵箍,然後才舉家出發。
在逃亡時,很多馬車因為搶道引發碰撞,車抽紛紛斷裂,最終被燕國軍隊俘獲。
而田單的馬車因做了充足準備,在逃亡過程中沒有出現問題。因此,逃過一劫。
正如《朱子家訓》中說:「宜未雨而綢繆,毋(wú)臨渴而掘井。」
聰明人要會未雨綢繆,與其在忙亂中出錯,不如把事情慢慢做好。
可見,事緩則圓,慢慢來,準備齊全,也許不是最快出發,卻能最安穩到達。
好飯不怕晚,倉促做事只會事倍功半,慢慢來,穩妥行事,才能事半功倍。
結語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一味貪圖快,容易後勁不足。」
我們總是在忙碌的生活中,著急去追逐著別人眼裡的成功,卻忘記了過好自己。
慢下來,不是不思進取。
慢下來,不是自暴自棄。
慢下來,是為了更好地積蓄力量,妥善出發。
人生在世,不如學著慢下來,找到自己的節奏,穩紮穩打,緩緩前行。
1、事緩則圓,語遲則貴指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地位尊貴的人,說話的時候要反覆琢磨,不能急於表態,說話時要仔細斟酌,要力求準確無誤,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心直口快。
2、這句話沒有褒與貶的含義,只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暗含著中國人歷來的傳統意識。從古到今,被稱為貴人的人的一言一行,都關乎國計民生,不亂說,也不輕易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