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 告解聖事
作者:林豪(主業團成員)
主業團中文網頁: https://opusdei.org/zht/
主業團很重視告解聖事
有一次本堂神父問我說:「主業團團員多久辦一次告解?」我說:「原則上一個星期一次,但是要看個人情況而定,有時候也會兩、三次。」這也是主業團的一個特點,因為我們是一個「罪人們所組成的團體」,我們需要先與天主建立良好的關係,聖神的訊息才會不斷地湧入我們心中。
我舉一個例子,有時候我們正在上班,而我們又需要辦告解,我們就會馬上與神父聯絡,神父會安排他的時間與我們碰面,所以我們告解的地方會是在公司門口、大馬路邊、捷運車站內或是其他隱密的地方。
在主業團西班牙的「托勒斯特聖母朝聖地大教堂(The Shrine of Our Lady of Torreciudad) 」,是完全依照聖施禮華的構想設計的,在大殿下方有一層告解區域總共設置了40個告解亭,而且每天都至少會有一位神父,在告解亭裡聽告解。我曾經在2005年到此地參加年度課程,朝聖地非常的宏偉,也看到了這些告解亭。
我很喜歡教宗方濟各講的這個故事:「我想起一位偉大聖人熱羅尼莫生平的一段對話,他的脾氣暴躁是出名的,他自己試圖變得溫順,但是那個臭脾氣……因為他是達爾馬提亞人,很強悍,他千辛萬苦的控制他的個性和為人處世之道,並為上主做出許多奉獻、工作……他問我主:『祢想要我做什麼?』主答說:『你還沒有給我所有的一切。』他問說:『但是主,我已經給了你這個、這個和那個……』『還少了一樣。』『少了什麼?』『給我你的罪過。』這句話真是動聽:『把你的罪孽、你的弱點給我,我會治癒你,你會勇往直前。』」
我們因屈服於罪惡的欺騙而導致痛苦和悲傷,使得天主也感到憂傷。但是當我們回到祂身邊時,祂的憂傷就終止了,也結束了我們的邪惡。罪惡的力量是有限的,十字苦架已經根除它的毒素:如果我們謙卑得讓自己被救贖,我們就得救了。[1]
不論我們的個性上有甚麼缺陷,天主永遠是在蕩子回頭比喻中那位慈父,等待著我們回頭,而且他會對我們說:「甚麼都不用說了,我知道,同我一同歡慶吧!」
成為一位聽告解的神父
聖施禮華勸告他成為神父的兒子們,要成為一位聽告解的神父,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主要熱情,他還建議神父們:「每天或每週至少要有兩、三次坐在告解亭裡,像漁夫等待捕魚一樣地等待靈魂。剛開始,也許沒有人來。帶著日課,或是一本神修閱讀書,作你的默禱。在最初的日子裡,你應該能夠這樣做。
然後,一些老婦人會出現,你可以教導她,她一個人獲得好處,這還是不夠的,她必須帶她的小孫子與她下次一起來。四、五天後,兩個年輕女孩來了,然後是一個大男孩出現了,然後有一個男人也來了,以一種隨機的方式…兩個月後,他們幾乎不會讓你喘一口氣。你根本無法在告解亭裡祈禱,因為你被傅油的手,就像是基督的手一樣,因為你就是基督而且與祂合為一體,你會忙著說:『我赦免你』。」[2]
所以神父的赦罪權柄非常重要,他是主耶穌的代表,醫治信友們的肉體與靈魂,神父就好像我們心靈垃圾的焚化爐,還要不斷地赦免我們所犯的罪,因此我們一定要善待及照顧神父。
教宗方濟各在最近的一次講道中強調這一點:「如果你找不到一位神父去辦和好聖事,就跟天主交談吧。祂是你的父親。跟祂講實話:『主啊!我做了這個,這個和那個。原諒我。』全心全意地發痛悔,請求祂的寬恕,並向祂保證,『之後我一定會去辦告解的。』」你會立即回到天主的恩寵之中。正如教理所教導的,在沒有神父在場的情況下,你自己可以乞求天主的寬恕。想一想:時候到了!這是成熟的時機、恰當的時機。發一個徹骨銘心的痛悔,我們的靈魂就會變得潔白如雪。」[1]
結論
聖施禮華在1932年1月14日的筆記中提到,當時他寫道:「讚美痛苦,熱愛痛苦,聖化痛苦……光榮痛苦!」同樣的話也出現在《道路》中。直到1974年,他才解釋了這些話背後的故事:「有一個可憐的女人,她是一個屬於西班牙著名的貴族世家的妓女。當我遇見她時,她正在腐爛 ,身體的腐爛,但是靈魂被治癒了,在醫院裡無法治癒。正如他們所說的,她一直是一個『營妓』,可憐的東西。她有一個丈夫,她有孩子,她放棄了一切被激情所驅使而發狂。但是那個受造物知道如何去愛。她讓我想起了瑪麗·德蓮(Mary Magdalene):她知道如何去愛。」
在完成《臨終聖事》後,他在她的耳邊低聲說:「讚美痛苦,熱愛痛苦,聖化痛苦……光榮痛苦!」她大聲重複著。他接著說道:「她不久就去世了,現在已經在天堂了,而且幫了我們很多忙。」。[2]
天主是無限仁慈的,只要我們願意悔改,祂總是會等待我們,給我們機會,歡迎我們回到祂的身邊,我們都是罪人,但是祂卻如此地愛我們,我們要光榮讚美天主的仁慈。
[1]懺悔聖事,參考網頁: 懺悔聖事:跑來與我們相遇的天主 – 主業團 (opusdei.org)
[2] William Keenan,The Day The Bells Rang Out (St Josemaría Escrivá and the Origins of Opus Dei Book 1),Ch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