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狄剛總主教對談第四個主題
家庭教育
作者:林豪
前言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孩子出生之後,就在這個家庭中,學習各樣的知識、生活技能、價值觀與性格的建立及各項美德的陶成等,而父母則是孩子們第一位導師,也可以說,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新手父母,面對第一個孩子的出生,難免手足無措,面對孩子各個年齡階段的成長,都是全新的體驗及挑戰,此時,最好身邊能夠有一位專家,可以讓我們隨時提問,或是得到有效的解答。
當第二個孩子出生時,應該就能夠較為駕輕就熟了,而且可以適時地修正教養老大時,原本曾經發生過的錯誤,才不至於重導覆轍。之後,也就可以依此類推了。教育子女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專業,同時賦予了父母非常重要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作一些有效率的學習,以及認識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父母,彼此學習互相鼓勵,這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分工作呢!
「教育」本身就是一項神聖的使命,無論對象是子女、學生、朋友、同事、下屬等,甚至於有時候會是面對主管及長上,也會面臨同樣的情況,只是作法上,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最近看到好友寫的一篇好文章,談到了個人育兒的經驗,將教導孩子看作是一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就如同在型塑一件經典的藝術品一樣,這樣的比喻,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而且在本篇文章的開始,同樣也將「教育」,當作是藝術家的工作。
所以從事教育工作者,可以是多種角色,例如:父母、老師、主管及長上等,都是擔任著藝術家的角色,我們所型塑的對象是「人」。而且,在這個教育及創作的過程中,是充滿著挑戰性的,因為人有自由意志、理智、個性、情緒、感情等因素在裡面。
我們要如何能夠擔任好,這位藝術家的角色,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需要花費許多的心力與巧思,最後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而且,這項精美的藝術傑作,他是具有生命的,他會和我們一樣,持續地去影響他們的下一代,以及所有與他接觸到的人們,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啊。
「教育子女」是一件甜蜜,又充滿艱辛的歷程,但是,聖施禮華仍然鼓勵父母親,要保持一顆樂觀及年輕的心靈。這樣,父母親就會「更容易地理解年輕的孩子,所崇尚的志向,甚至他們那不切實際的夢想。人生在轉變著,對於許多新的事物,我們或許不會喜歡。
但是,客觀來說,新的事物或許不比舊的事物好,卻也不能算是壞的,它只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而已。若我們過於重視,那些細微的差異,衝突就會不時地發生,而且,這些都可透過一些基本常識,以及幽默感來弭除的。」[1]
自由與權威
談到「自由」,這確實是天主賜予人類最珍貴的寶貝,然而,我們必須要珍惜並且善用它。對於孩子也是一樣,孩子的理智逐漸地成長,我們要教導他們分辨,甚麼是對的,甚麼是不對的;甚麼事情可以作,甚麼事情不能碰。
哈佛大學的教授曾經說過:「我的教學目的,是在教導學生去分辨,甚麼是垃圾,甚麼是有用的東西;甚麼可以吃,甚麼不能吃。」這句話看起來有一些諷刺,難道這些事也要教嗎?事實上,現在就連我們成年人,也在不斷地遭遇同樣的問題呢!
我們必須教導子女,「自由」本身伴隨著「責任」,面對任何問題,我們可以「自由」地作出選擇,但是不要忘記了,我們必須為我們的選擇「負責任」。
天主教教理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沒有體認人的真實處境,人的脆弱本質,就會導致,教育上的嚴重缺失。」[2] 為了培育一個「自由的人」,我們必須考慮到,原祖父母所犯的原罪及其後果,那就是:人性的弱點,罪惡的傾向,因而人應當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軟弱。其實,「教育」一直是在解決,人類因為原罪,而帶來「無知」,以及其他的結果。
對於子女品德方面的培養,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說:自我犧牲、勤勉、忠心、誠懇、純真等,好的品德,就是由良好習慣所養成的。父母親應當在不放縱孩子的前提下,讓他們欣賞且自然地養成這些品德。
我們不能為了避免麻煩,而滿足子女所有的要求,這不是真正疼愛子女的表現。因此,在這時候父母的「權威」,就要登場了,為子女所提出建議,給予我們的看法,並由子女自己,作出正確的決定。
就如同聖施禮華所說的:「真正疼愛孩子,和為他們著想的父母,在給孩子們勸告與建議之後,必須睿智地退至幕後,好使自由,這個令人能愛慕,並且侍奉天主的偉大恩惠,能發揮無阻。」[3]
父母的「權威」,絕對不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嚴苛或獨裁上的。相反地,而是來自於:父母自身的好榜樣、夫妻之間深刻的感情、父母在孩子面前,意見的一致、寬宏慷慨、善度親子相處的時刻、對孩子表現出的慈愛、重視基督化家庭的生活態度,以及父母親對孩子的開放和信賴等條件上的。
「有權責行使權威的人,倘若為了避免因責備孩子,而使彼此受傷或懊悔,就百般溺愛孩子,這就是在尋求安逸了,有時甚至是一種最不負責任的態度。」[4] 為了引導孩子,父母必須要在權威及寬容之間,達到平衡。
我們常會聽到有些父母說:「反正他還小,沒有關係的。」倘若父母容許孩子,在家中能夠呼風喚雨,只顧避免衝突,這就是在尋求安逸了。
終身教育
教導子女是一輩子的事,有時候是在為將來奠定基礎,有時候需要耐心的陪伴,有時候又像運動教練一樣地,幫助子女修正錯誤,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更好的成績,無論是在學業、工作或是信仰的陶成等方面,都是一樣的。
所有的一切訓練,都是為了子女將來,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會用甚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我們不可能期待子女的一生,會一帆風順,這種想法,由我們自己的經歷,就可以找到答案了。父母是要培養子女,堅毅不拔的個性,在遭遇困難的時候,可以毫不猶豫地再站起來。有時候跌倒,不是壞事,我們能夠從中記取教訓,不氣餒,繼續努力,才是重要的,此時父母及家人的陪伴及打氣,也是決定性的關鍵。
孩子們必須學會,要能夠謀生,就必須要付出代價。如何能夠與那些較有智慧,或是與較有社會地位的人相處。他們必須學會面對物質上的,或是人性上的缺陷和限制,而勇於冒險及處理挫敗,才不會陷入個人的危機。
我們要試著教導子女能夠節制,分清楚甚麼是想要的,甚麼是必須的,在面臨缺乏的情況下,不會抱怨,使我們能夠擺脫物質的享受,與世俗潮流的追求。就如本篤十六世強調:「我們不應該依賴物質財富;我們應該秉持著單純、樸實和節制的態度,在生活裡看輕世物。」[5]
父母要教導子女真正的幸福,到底是甚麼?甚麼才是我們應該傾心投入的目標,那就是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真福八端」,我們做父母的要仔細地去思考,這八項教導,而且要真正地與祂認同,活出祂來,這樣子女才會學習我們的榜樣。
例如說,我們回到家中,若是整天上網、看電視、玩電動,或是整天只想著工作,不關心家中的成員,如此,如何能教導孩子有好的習慣,而切除壞習慣,或是對自己的家,有向心力呢?
而且,如果父母親只顧著,為孩子所做的錯事找藉口,就很難讓他們,為他們的錯誤負起責任,為孩子找藉口,這永遠不是有效解決事情的辦法。這樣會剝奪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使他們錯失了,學習自我反省,以及獲得改正經驗的好機會了。
恆常的教育
作父母的要有恆心,在子女成長的不同年齡及階段,給予他們最好的指導與教育。因此,不只是子女要不斷地學習,連同父母也是一樣的,需要不斷地充電,才能夠適時地為子女,提出即時的建議與看法。
父母應該從小,就要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不應該認為孩子還小,沒有關係,以後還來得及。然而,孩子到了四歲至六歲,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就會成為家中的「小霸王」,無論是誰,也管不住了。
因此,父母親應該要努力地幫助孩子,培養他們自我管理和自我克制的能力。不要讓他們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否則將來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不良的影響,例如: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性放縱、吸毒,以及其他成癮的惡習,或是跟著時下新潮的意識形態,而隨波逐流。
父母應該要珍惜,與子女們相處的時間,彼此互相談心,如此,可以觸及到許多不同的話題,例如:興趣、嗜好、成功、失敗、理想、抱負等,藉此父母也同時將自己豐富的經驗,正確的價值觀傳授給子女,否則孩子若是沒有適當的詢問對象,或是去尋求同儕之間的意見,反而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信任
父母的「權威」,應該要建立在親子之間,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慈愛與關懷,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關心他們生活中的所有一切事務。除了關心他們的課業之外,還有他們的朋友、活動環境、作息時間、喜怒哀樂,與他們一同分享成功與失敗,讓他們感受到父母是值得信賴的,如此才能建立父母的「權威」。
如果親子之間,無法建立彼此信任,孩子到了青春期,無論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的問題,層出不窮,孩子無法應付,找不到正確的答案,以及適當的出口,情況就會更加惡化了。
聖施禮華教導我們說:「我總是勸告父母,要跟孩子們做朋友。父母養育孩子所需要的權威,是建立在密切地跟他們的友誼配合,就是說,在某一角度,要和他們有著同樣的地位。
孩子們,包括那些個性倔強,而態度冷淡的,都想和父母有這一份親密,而且有如兄弟般的情誼,關鍵就在於『互信』。父母應該在友誼的氣氛下教養孩子,絕對不要給他們不信任的印象。父母該給予孩子自由,並且教他們在怎樣使用它時,要負上個人的責任。
有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們『愚弄』自己,因為,他們所表現出對孩子們的信任,會讓孩子們因為濫用了這份『信任』,而相形慚愧,他們會自行改錯。相反,倘若孩子們沒有自由,感覺到沒有人信任他們,他們就會傾向於欺騙父母。」[6]
父母在任何狀況下,都要懷抱希望、保持樂觀,對子女的未來充滿信心,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敗,而灰心喪志,這樣才能在子女面對困難,遭遇失敗時,給他們最大的支持,獲得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沒有經歷失敗經驗的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反而會驚慌失措。然而,屢遭失敗又不斷地重新開始的孩子,才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且越挫越勇。
親子教育是一輩子的事,也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我們的好榜樣,以及優良的教育方式,會給下一代重大的影響,他們也會繼續傳承同樣的精神,交給自己的下一代,甚至於影響周圍的人。我們要學習聖母的榜樣,她是最完美的母親,為主耶穌奉獻了一切,陪伴祂度過一生中光輝、痛苦及復活的時刻,最後完成了天父所交託給祂的使命,我們也請求聖母瑪利亞,為我們轉禱,讓我們也能完成所肩負的任務。
[1]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對話》,第100點
[2] 天主教教理,407.
[3]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對話》,第104點
[4] 聖施禮華,鍊爐,577.
[5] 教宗本篤十六世,週三要理講授,2009年5月27日
[6]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對話》,第1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