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節制和自制能力(一)-讀後感

第八章節制和自制能力(一)-讀後感 作者:林豪 前言 「節制和自制」這兩項美德為成年人而言,確實是不易作到的好習慣,何況是對孩子們更是如此了,作父母的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慢慢地培養孩子這兩項美德,也就是讓他們知道,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做,不是每一樣東西都是必須要得到的。 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拒絕」他們的要求,但是必須要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不行,為什麼這件事情對他們沒有好處,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


第八章節制和自制能力(一)-讀後感

作者:林豪

前言

「節制和自制」這兩項美德為成年人而言,確實是不易作到的好習慣,何況是對孩子們更是如此了,作父母的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慢慢地培養孩子這兩項美德,也就是讓他們知道,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做,不是每一樣東西都是必須要得到的。

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拒絕」他們的要求,但是必須要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不行,為什麼這件事情對他們沒有好處,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原則的,而且這些理由都是為了他們的好處。絕對不要只是說:「不行就是不行。」這是完全沒有說服力的說法,而且會得到反效果。

有節制的能力,確保我們在運用世物時能夠取得平衡,以及幫助人立志獲取更好的美德。[1] 因此,聖多瑪斯·阿奎納 (St. Thomas Aquinas) 視節制為感性和靈性生活的根源。[2] 事實上,如果我們用心地細讀「真福八端」,在任何情況下,幾乎每一端都與這個美德有關。沒有它,所有人都看不見天主,也得不到安慰,不能承受土地與天國,也欠缺承受不公義的耐心。[3] 節制能夠引導出人內心深處的力量,好使所有美德付諸實踐。

自制能力

「享樂」本身不是不好的,並未違反基督宗教的教義,然而若是不節制或是失去秩序的「享樂」,那才是不好的。這會為我們的情慾帶來了紊亂,就如同聖保祿所說的:「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 [4] 我們內在邪惡的趨勢是因為原罪而來的,這也是罪惡的根源,因此我們必須要培養自制的能力,才能保護並維持我們內心的秩序。

聖施禮華教導我們要「習慣說不。」 [5]他向自己的告解神父說明這點的含義時說道:「對於野心,對於感官……這是比較容易說『是』。」[6]在一個聚會中,他表示說:「當我們說『是』時,一切都非常簡單。但是,當我們不得不說『不』時,我們便面臨著一場鬥爭,有時失利,沒有得勝,這是鬥爭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習慣於說『不』去贏得這場鬥爭,因為平安會從這個內心勝利出現,而你會帶給個人—給家人—甚至給社會和整個世界平安。」[7]

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的壞脾氣、自私、虛偽、驕傲、忌妒、幻想…還有許多的負面情緒及思想說:「不」。而且父母本身要先想成這樣的好習慣,如此才能教導子女學習自己的好榜樣。

當一個人對一切都說「是」時,其實意思是除他自己以外,一切對他而言都並不重要。另一方面,當一個人懂得他內心蘊藏著寶藏時, 他便會竭盡所能去保衛這個寶藏。[8]

當一個人意識到「不是所有在我們身體和靈魂上所體驗的,我們都能夠駕御。不是一切我們可以做的便去做。我們好容易被所謂的『自我衝動』衝昏頭腦;可是這條路,最終會讓我們陷於悲傷和孤立的苦痛中。」[9]

不節制的惡習,就如同宗徒所說的:「他們既已麻木,縱情恣慾。」[10]已經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反地,節制的果實是安寧和平靜,使人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平安,就是「有秩序的安寧。」 [11]

節制和克制

聖施禮華經常提出這個問題,父母要怎樣教導子女節制的美德呢?他強調有兩個關鍵性的想法:「自己要作為剛毅的榜樣,同時促進個人的自由。」他說,家長應教導孩子「有節制地生活,活出像『斯巴達人(spartan) (即剛毅之人)』,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這確實是有些困難的,但是你必須要勇敢:有勇氣去教他們學習節制。否則,你將一事無成。」 [12]

「以身作則」永遠是金科玉律,父母要表現出如何不依附(attach)在事物之上,不要沉迷(addict)於某些不良的習慣及事務之上,這就是要培養出節制、自制、克己及克制等德行,目的就是要與不良的習慣及事物脫離(detach)。在現今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及速食主義等充斥的時代裡,「節制和克制」這兩項美德顯得格外地重要。

我們要培育子女正確的價值觀,肯定自己的價值,如此才能在同儕之間屹立不搖,不會隨波逐流,不受同儕壓力的影響,反而會為身邊的人立下好榜樣,進而吸引有相同信念的人,一起共同努力。

自由和節制

自由和節制似乎是被放在天平的兩端,或者是互相對立的,其實不是,有能力作出正確的抉擇,這才會是真正的自由。聖施禮華以自己的童年往事作為說明:他的父母拒絕為他的率性行為作出讓步,當他拿到他不喜歡吃的食物時,他的母親不會為他準備其他的食物。直到有一天,小男孩把一盤他不喜歡的食物扔在牆上。他的父母讓污點留在牆壁上幾個月,使他清楚地看到他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13]

聖施禮華的父母讓他了解,他們尊重他的自由,但是他所造成的結果,卻是這樣無法磨滅的痕跡。雖時看起來似乎是小事,但是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就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的話,那麼到了青春期來臨時,遭遇到生理、心理、情緒及同儕所帶來的壓力,又要如何去面對呢?

慾望有時候就好像是食慾一樣的,直覺上想吃,想要,但是我們是否會顧慮到為了健康,我可以節制食慾,少吃一點自己想要吃的東西,或是在餐桌上顧慮到其他的家人及兄弟姊妹的需要,而不是自顧著狼吞虎嚥,不在意他人的需要。

我們在進一步將這樣的想法提升,將節制當作是一個小犧牲,為了奉獻給愛我們的主耶穌,或是身邊的朋友,這樣的犧牲就成為了一種奉獻及祈禱,可以當作很好的禮物奉獻給天主了。

[1] 參閱天主教教理,1809

[2] 參閱聖多瑪斯·阿奎納,《神學大全》,II-II,141,4,6

[3] 參閱瑪 5:3-11

[4] 羅 7:19

[5] 聖施禮華,《道路》,5

[6] 聖施禮華,手寫版,《道路》Critical-historical edition,5

[7] 聖施禮華在聚會中的談話手記,1972年10月28日

[8] 參閱瑪 6:21

[9]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84

[10] 弗 4:19

[11] 聖奧思定,《天主之城》,19,13

[12] 聖施禮華在聚會中的談話,巴塞羅那,1972年11月28日

[13] 參閱Andres Vazquez de Prada, The Founder of Opus Dei, Scepter, vol. 1, p.19

Loadi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