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基督( 瑪14,22-33)
J. Diéguez
當我們讀到一篇好文章的時候,會讓我們的內心隨之感到共鳴,而且文章的細節會在我們腦海中不斷地回想著。今天要分享的這篇文章「走向基督」是刊登在主業團網頁,帶著我們一起回顧主耶穌步行於海面,當時的情景。其中包括了伯多祿的心態,及宗徒們的反應,並且讓我們反省到個人內修生活,所遭遇的情況,例如說:阻礙、躁動、不安、恐懼等,藉由超性的美德引導我們「走向基督」。
主業團網頁: 走向基督 – 主业团 (opusdei.org)
在聽了主耶穌基督的宣講之後,被祂所分賜的餅和魚而餵飽的人們,竟有數千之眾,(據說只算男人就有五千人,還沒有計算婦女及孩童),而且食物還剩下了好幾大筐(據說是十二筐)[1]。很多人可能還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至少對於宗徒們來說,這個奇蹟是很清楚的。因此,讓他們再次感到震驚。他們和吾主已經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了,這也不是他們見識到的第一個奇蹟。但是,這個奇蹟竟是藉著他們的雙手而完成的。他們並不只是旁觀者,反而是這項奇蹟的主角。
雖然這個奇蹟完全是主基督所成就的,他確是藉著他們的幫助,也就是他們所提供的大麥餅及魚,並且協助發配於群眾。我們可以說,這個奇蹟的發生,與他們的慷慨成了正比。
震驚之餘,也有喜樂,他們再一次體會到吾主的親近。對那些習慣和主耶穌基督相處的人而言,這次新的經歷看起來沒有什麼好驚奇的。然而,我們總是輕易就忘了,天主在我們身旁這種振奮心靈的時刻,也因此,當我們再一次有這樣的感受時,驚奇歡喜也是理所當然的。
很多時候,我們清楚看到天主就在身邊,看到祂在重要的時刻從不拋棄我們。在這些時刻,祂給我們的喜樂和安全感,不只因為祂滿足我們的期盼,更多的時候是,來自我們自己感受到與吾主一起生活。
但是又有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祂。然後,當我們覺得一件重要的事可能要失敗了,就任由自己被這種恐懼所捕獲。仿佛天主可以把我們給忘了,仿佛十字架是祂離棄我們的象徵。
阻礙
耶穌遣散群眾後,祂請門徒們先到湖的另一邊去,祂自己要花一段時間祈禱[2]。這些門徒都是駕船高手,駛過湖面應該是小事一樁。即便碰上什麼困難,有了剛才的經驗,他們還有什麼無法克服的呢?
船一點一點地離開了岸邊,時間悄悄過去了,船的速度變得非常緩慢。當黑夜來臨時,「船已離岸幾里了,受著波浪的顛簸,因為吹的是逆風」。[3]他們回不去了,但是看起來也沒辦法往前航行;他們感覺仿佛狂風和駭浪——的阻礙——已經佔了上風,自己頂多能夠保持船身不至沉沒而已。
他們開始害怕了。幾個小時前才見識過的神蹟,如今看起來多麼遙遠啊!如果至少吾主能跟他們在一起…就不會有事的,但是祂此刻正在岸上,祂確實是留在了岸上,但是祂沒有拋棄、遺忘他們:門徒們雖不知道,但是祂正從山上看著他們的困苦、掙扎和疲倦[4]。
在內修生活的入門階段,我們的進步總是顯而易見的:剛徜徉於大海的人,總覺得海岸很快就離開了視線了。過了一段時間,即使他持續地奮鬥和進步,一切都不再是顯得那麼容易。他越加感受到風浪的衝擊,而視野中的海岸線,仿佛不再存在了。這種時候,我們需要信德,這種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吾主並沒有迴避我們,這種時候,我們應該知道所謂的阻礙—大風大浪—永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應當在耶穌基督的陪伴下,面對並聖化的生活。
我們體驗到天主的臨近,以及祂聖寵的力量,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必面對困難。我們不能以為這種體驗的精髓,一直都會存在著,我們也不能假裝,只要天主在我們身邊,困難就一定不會讓我們感到壓力。我們也不能弄錯了,將困難視為天主已經離開了我們的情況,哪怕一分、一毫、一剎那。
困難彰顯了我們對天主的愛,究竟有多深,也彰顯了我們在什麼程度上,做得才算好。困難也讓我們平靜地接受我們無法,或不知如何超越的種種不合宜的地方。
躁動
伯多祿和其他門徒已經和風、海水及內心的焦慮戰鬥多時了,而吾主正是在此時,前來幫助他們[5]。吾主本來可以換一種方式:祂可以即刻解決這個困難,也可以直接出現在船上,讓門徒看不到祂怎麼出現的;但祂有祂的道理在想要教導門徒,祂以步行海面,走向他們。
那時已是深夜了,讓人難以辨識,這件事的本身本來就是難以置信的,何況門徒們已經深受驚嚇,恐懼剝奪了人,在面對事物時,應有的平靜和清晰的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理解到他們這樣的大聲呼號。
吾主安慰他們:「放心!是我。不必害怕!」[6]他並沒有在此時就平息風浪,反而給了他們一束光明,使他們的心靈不至溺水:我知道你們正遭遇困境,但是不要害怕,繼續奮鬥,並且要相信,我始終在你們身旁,不會忘記你們的。
伯多祿衝動地回應著:「主,如果是祢,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祢那裡罷!」[7]不論是好事或壞事,伯多祿總是宗徒中最活躍的那個:是他受到吾主的強烈批評[8],但也是他勇敢宣認,並透過勇德在困境中,說服其他門徒們[9]。但是他的想法,在此刻看來,即使對一個性格激烈的人而言,都未免太過分了一些:西滿親自走下船,站立在搖晃、失控、不可預測、不可掌握的水面上。
他聽到師傅的聲音,他一隻腳下了船,又放下了另一隻腳,開始朝吾主走去;他想走近基督,不論任何代價。
但願我們在躁動的時刻,向吾主所做的慷慨定志,不會只是流於言辭;但願我們對天主的信心,超越任何遲疑和恐懼,使我們能將定志付諸實行;但願我們能一腳踏出船身,即使這代表著我們要站在,看似毫無支撐力的水面上,走向基督;因為除非我們甘願冒險、拋棄對焦慮的恐懼、置生死於度外,我們就不能走向天主。
伯多祿走在水面上,他所面對的風浪,相對於其他的人來說更加猛烈;而且正因為他下了船,走向耶穌基督,他的生命比其他人更需要依靠信德。這不正是基督徒的探險境況嗎?我們不也正是身處於幾乎無法掌控的環境中(無論是外在的,也有內在的),我們有嘗試著向吾主走去嗎?
有些人害怕面對龐大的超性世界,他們寧可躲在小船裡,那看似所賜予的,脆弱又虛妄的安全感中。對比之下,當我們經歷著更洶湧的波浪時,那麼,我們偶爾覺得腳底晃動,心中有所不安,又有什麼奇怪的呢?正是在這些時刻,我們要再一次明白到,我們是靠信德而生活的,我們的信德並不能平息波浪、並不能帶走在海浪上的不安;反而,它正是在這不安中給了我們一束光芒,使這些波浪充滿著正面的意義。
「因著信德,(以色列人)渡過了紅海,如過旱地;埃及人一嘗試,就被淹沒了。」[10]若沒有信德,生命中的阻礙會將我們吞沒、壓垮,我們也就隨之一起沉入海底了;若有信德,我們雖不能避免這些阻礙,但是我們會有更多的資源,心中知道天主可以藉著這些困難來幫助我們:對選民而言,走過紅海的底部確實十分辛苦,而且還有被他們的敵人追上的危險,但是只有走過這份困難和躁動,他們才能在最後得到救贖。終究,我們要明白,相較於小船所能提供的安全感,因為焦躁而走向天主,反而更能夠獲得自己的生命。
不安
伯多祿已經向前走了幾步,但是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起來。」他開始下沉,向吾主求救。「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什麼懷疑?』」[11]
「小信德的人哪!」任何讀過福音的人,都會驚訝到這幾個字,甚至於他可能會感覺到壓力,問道:如果對於一個戰勝了自己的恐懼,而走下船,走向主耶穌的人,吾主尚且如此斥責他,那麼耶穌對我又會說什麼呢?我還有機會,成為基督眼中有信德的人嗎?但是如果他繼續地默想著,其他的問題也會逐漸地浮現:難道耶穌期望伯多祿像在風和日麗的日子,如同走在路上那樣平穩嗎?吾主的話,難道是說我們要無視問題的存在,而毫不動心嗎?不!因為主耶穌基督自己,在面對客觀說來令人恐懼的情景時,也就是在橄欖園中,也同樣感到恐慌。
為活出信仰而奮鬥最終目標,並不是在面對困難,而感到無所畏懼;不是為了讓事情不影響我們,不重視該重視的事,不為該感傷的事感傷,或是不擔心應該擔心的事,這種奮鬥,是記得天主永遠不會丟下我們不管,是利用這些困難的境況,好更加接近祂。「不錯,生活有時是會變的困難重重,生活本身的性質,本來就是相當狹隘和動蕩的;然而,這卻能幫助你變得更超性化,幫助你看到天主的宰制和掌握,於是,你會變得更加人性化,更理解你周圍的人。」[12]
伯多祿感到焦慮是正常的,從一開始就感到焦慮,也是正常的,因為他當時所做的,無論有沒有風浪,都超過了人性所及的:走在水面上,有風浪和沒風浪,其實都差不多地困難。那麼,伯多祿到底是哪裡缺少信德了呢?
可能並不在於他的不安,而在於他對基督的懷疑,一直到他下沉的那一瞬間之前,他的目光都聚焦於基督;他當然感到沒有安全感,但是他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那裡,因為那真正重要、需要他去專注的,是他走向師傅的腳步。他忽然注意到他的不安,而不再信靠主耶穌了,那是個自然、可以理解的不安全感,就轉化成了恐懼。
恐懼
恐懼折磨著我們,並使原本只是幻想的問題成為了事實,有些事之所以會發生,正是因為我們害怕它會發生:害怕受到某種誘惑、害怕自己緊張、害怕自己表現不好、害怕自己的解釋不夠清楚、害怕不知道怎麼找到問題的關鍵…
要如何奮鬥呢?我們要學會接受不安全感,只有如此,我們才不會太把它放心上,當我們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把我們的感覺想得太重要,如此,我們才能在風浪之中,走向耶穌基督,而不為這其中的困難而焦慮。
聖若望在他的書信中寫道:「在愛內沒有恐懼,反之,圓滿的愛把恐懼驅逐於外… 那恐懼的,在愛內還沒有圓滿。」[13]聖施禮華喜歡將它總結為:「有恐懼心的人,不懂得怎麼去愛。」[14]愛與恐懼是不同層次的東西,不能彼此共存,他們如果共存,代表愛尚未圓滿。
恐懼,是當我們可能失去一個已經擁有的東西,或在將來得不到某個東西時,產生的焦慮情緒;不安,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控生命中的每個部分,因此,我們不能在此塵世間,將不安完全剔除;若非如此,望德就不能算一個德性了,因為如果我們完全確定某件事,我們就不再需要盼望[15]。
因此,愛德的秩序必然會消除恐懼,但是不必然會消除不安全感,活在有秩序的愛德當中,代表著不安全感,不會變成恐懼、代表接受不安、將它放置在一個更寬廣、信賴於天主的視野中,而不是試著全然不感受它,我們不能期盼全然的安全,我們力量的渺小所產生的不安,可以使我們更將一切托賴於天主手中。
這樣一來,信德就不是重擔,而是如光明一般照亮道路,藉著自己的不足,將靈魂向天主開放,基督徒並不期望,天主使自己感到無比的自信;他期望自己對天主的信賴,可以使自己的目光超越自己的不安,只要我們的目光不停留在自己的缺陷,而是在承認這種缺陷的同時,超越缺陷,我們就可以真正地生活在愛德的秩序中,不再恐懼。
一個擁有信德的人,可以感受到焦慮、懷疑、緊張、羞恥、害怕丟臉、怕自己能力不足,但是他接受這一切情感,不會過分地重視它們、不讓它們吸引自計的目光、不許自己被它們麻痺;他不與這些情感抗衡,也不把它們視為缺乏信德的考驗,也不因為自己有這種感受而失望;即使他發現有些教理,他還需要再理解,即使他感覺自己精疲力盡、成為邊緣人… 或甚至連聲音都顫抖,他仍然繼續前行。
他學會不過於重視這些不安,而如果風和海洋的力量,使他連看也看不清楚,他就會將自己當成幼小的嬰兒一樣:「你有沒有看到世上的母親,伸開雙臂,跟在那些沒人幫助,搖搖擺擺學走路的孩子後面嗎?你並不孤獨,瑪利亞和你在一起。」[16]
和她在一起,靈魂就能學會信賴天主。
J. Diéguez
[1]參考 瑪十四20-21
[2]參考 瑪十四22-23
[3]瑪十四24
[4]參考 谷六48
[5]參考 瑪十四25
[6]瑪十四27
[7]瑪十四28
[8]參考 瑪十六23 谷八33
[9]參考 瑪十六15-16 若六67-68
[10]希十一29
[11]瑪十四29-31
[12]聖施禮華,犁痕 762號
[13]若一四18
[14]聖施禮華,煉爐 260號
[15]參考 羅八24
[16]聖施禮華,道路 9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