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主耶穌為什麼要來到世界上
作者:林豪
聖誕節就快到了,大家都在計畫甚麼呢?為家人、朋友或自己買份聖誕禮物,先找個好餐廳預約聖誕大餐,選購聖誕卡寄給好朋友,現在聖誕卡也可以被網路卡片或郵件所取代,大家都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在兩千多年的這一天,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小嬰孩耶穌為我們誕生在猶大的小白冷城,聖誕節就是在紀念祂的生日,主耶穌為什麼要來到世界上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從聖經及天主教道理加以探討。
整部聖經就是天主救贖人類的救恩史,也就天主愛人的歷史紀錄,其實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這一部救恩史還會持續地記錄下去,舊約中的敘述及先知們所預言的救世主默西亞,完全指向新約中的核心:默西亞-主耶穌基督,這也是基督宗教的核心價值,就如同奧斯丁所說的:「新約隱藏在舊約裏,舊約在新約中顯露出來。」
然而主耶穌來到世界上的目的,我們可以簡單地歸納成四點:(一)祂要親自向世人揭示天主的真理。(二)祂要以自己為榜樣教導世人如何生活。(三)完成舊約中的預言默西亞救贖人類的使命(四)建立教會。
我們若要了解天主對人類的愛有多深,我們就要去了解主耶穌本人,也就是要熟讀新約,因為新約是忠實地紀錄了主耶穌來到世界上所做的一切,及宗徒與門徒們在初期教會傳播福音的經過。
https://dominichawlinblog.com/post-93684829/
(一)主耶穌親自向世人揭示天主的真理
聖保祿宗徒說:「天主在古時,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 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這末期內,衪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天主立了衪為萬有的承繼者,並藉著衪造成了宇宙。」(希1:1-2)
在舊約時代天主藉由先知對人類介紹祂自己並講述真理,天主認為這樣還不夠,到了新約時代祂派遣了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取得血肉之軀來到世界上,面對面的將自己及一切真理揭示給人類,我們可以思考天主是全能的,無始無終的,祂是三位一體的天主本身就已經是圓滿了,為什麼要創造宇宙並創造人類,還要為了補贖人類所犯的罪而屈尊就卑,降生成人,教導世人,驅魔救人,受難復活,花了這麼大的功夫呢?最後的結論都是為了「愛」。
在聖若望福音這樣記載著:「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在他內有生命,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他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但世界卻不認識他。他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他。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給他們,即給那些信他的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若1:1-12)
在聖若望福音第一章的開端描述得非常美,他將主基督的身分,祂為什麼來到世界上及祂的同胞如何對待祂都寫得非常清楚了,「在起初」這是與創世紀開頭相同的用詞,聖言就已經存在了,聖言就是天主的智慧也就是真理,在創世紀裡天主是以祂的話創造了萬物,因此天主的話一出,事就成了,在天主教信仰中我們相信三位一體的天主,天主有三個位格,第一位是天父,聖言是天主的第二個位格(也稱為聖子),聖言取得了血肉之軀成了天主聖子,天父與聖子彼此之間的愛,成了第三個位格-聖神,所以天主聖三是同時存在的,也都是一起行動的,因此創造天地萬物就祂們的傑作。
生命來至於天主,一切智慧及真理也來自於天主,光就是代表天主的智慧及真理,在耶穌基督天主聖子尚未降生人間以前,世界處於黑暗之中,人類被罪惡所奴役,直到聖言降生成人來到世界上,給世界帶來了真理與光,驅逐了黑暗的勢力,天主願意派遣祂的獨生子來到世上與人類同居共處,將天主的一切真理與生命揭示在人類的面前,與人類共享祂的一切,但不是所有人接受祂,因為人有自由有選擇的權利,那些接受天主旨意的人們,就成了天主的子女。
(二)主耶穌以自己為榜樣教導世人如何生活
天主的計畫是非常周密的,主耶穌來到世界上是為讓我們這些追隨祂的人知道,應該要如何生活才能回到祂那裏去,達到我們最後的目標-天國,所以祂來到世界上來就是要成為我們最好的榜樣,就如同主業團創辦人聖施禮華鼓勵我們的:「我們成為另一個基督,成為基督自己。」
主基督雖然出身貧窮但是與聖母瑪利亞及聖若瑟一起生活,在這個聖家中一定充滿了愛,有一次狄剛總主教問我們,在聖家中那一個人最容易被責備,因為主耶穌是天主子、聖母是始胎無染原罪者,那剩下的一定就是聖若瑟了,結果答案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被責備,因為在這個家庭中充滿了愛,因此聖家也是我們每個家庭學習的榜樣。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主耶穌的生活,當時候到了耶穌嬰孩以極為神貧的方式誕生在白冷,祂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將祂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她們沒有地方。」(路加2:7)
聖童貞以貞潔地方式受孕,沒有男人的介入,由於天主所給予的特權,所以依然保有貞女之身,在她生產的過程及生產之後,也同樣地保持原有的童貞,因為如此她是貞女也是母親。在耶穌的生命中有三十年的時間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在人群之間生活與工作,而且與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作伴,這個由三人所組成的聖家就住在納匝肋城,祂和聖若瑟一樣是個工匠,很有可能是個木匠。
這麼長時間的隱居生活並非浪費時日,也不只是為將來的日子作準備,他們仍然有自己的目標,當耶穌在納匝肋的工作坊工作時,祂就已經開始救贖了我們,祂的工作就是天主的工作,祂工作就是天主在工作,祂以這樣的方式顯示給我們,人類的工作就是一種聖化的方式,對天主而言沒有任何工作是所謂的「較不重要的事」,我們能夠為愛天主而工作,這項工作就擁有它最高的價值,「事實上耶穌曾經就像我們一樣的長大和生活,為顯示給我們人的存在和在一切的日常活動中,都應當具有超性的意義。」
當耶穌結束隱居生活之後就將自己介紹給人類,祂和所選擇的十二位宗徒,走遍巴勒斯坦教導真理、祂愛的道理、所存在最完美的,而且實現祂所教導的每一件事也就是:「祂所行所教的一切。」(宗1:1)以只有天主可行的奇蹟,來證實了祂的道裡。
(三)完成舊約中的預言默西亞救贖人類的使命
由於亞當厄娃所犯的原罪是直接冒犯了全能的天主,這項罪過人是無法補償的,而且天主是絕對公義的,所以只有天主以祂願意的方式才能夠補贖這項罪過,而天主救贖人類的計畫就是要由祂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生成人,為人類犧牲祂的生命作為奉獻給天主的祭獻,才能夠賠補所有人類所犯的罪過。(默想耶穌苦難吧!聖雅豐索)
主耶穌願意以祂的生命作為代價,來賠補我們的罪,這也告訴我們由於違抗天主所犯的罪有多麼嚴重,同時也使我們瞭解這份永恆的救恩,擁有多麼高的價值,就如聖保祿提醒我們說:「你們原是用高價買來的」,而且他又接著說這結果應該是:「所以務要用你們的身體光榮天主。」因此他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成聖。
耶穌為表示愛我們到達了極至,而願意為我們犧牲:「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一個人最多能做到的就是付出他的性命,很明顯地耶穌就是為了我們作這件事,祂所做的並非只是變成了人,甚而犧牲了祂的性命,為救我們而作了贖價,祂愛我們同時也將自己給了我們(聖體聖事)。
主耶穌可以做到完全免於他人對自己的誣告,就像祂曾經在許多情況下,都能脫離險境一樣,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曾經宣稱:「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力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若,10:18)雖然如此祂卻讓自己被人像囚犯一樣的逮捕、被無理地對待、被鞭打、而且被人中傷和誣告,祂沒有拒絕只保持沈默,此時正是祂以苦難為使我們能夠得救的時刻。
在面對明顯地不公正審判後,猶太人的首領們終於將吾主判定了釘在十字架上的死罪,定罪之後祂遭到嚴酷地鞭打,而且強迫祂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走向祂將要被處決的地方-加爾瓦略山,就位於耶路撒冷的城牆外,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祂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陪伴著祂,聖母和她的聖子同樣承受了無限的痛苦,當時只有一些聖婦和唯一的門徒聖若望也陪伴著祂,其他的門徒因為害怕被認出是耶穌的門徒而都逃跑了。
當耶穌被高懸在十字架上時,原諒了那些釘死祂的人們,就在那時祂將祂的母親託付給人類,成為全人類的母親,接著祂大喊一聲:「完成了!」就在那個時候,祂滿全了古代所有先知的預言(詠,21),最後交付了祂的靈魂。
(四)建立教會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為拯救全人類,不只是在祂仍然在世上的時候,而且是包括了人類整個歷史。耶穌尚在世上的時候,將宗徒們聚集起來,教導他們自己的道理和給予他們恩寵,所以在基督升天之後,他們也同樣地教導所有的人類。
耶穌自己親自建立了教會,為了繼續祂的使命,而且是由那些相信祂的人們共同建立起來地,這個教會將要持續到永遠,耶穌任命聖伯多祿作為祂的代表或繼承人,成為宗徒之長,在當時祂對聖伯多祿所說的話,就已應允了這件事:「我再對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絕不能戰勝她。」(瑪,16:18)在吾主作這樣的說明時,尚未建立教會,但在祂死後,祂的門徒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建立了教會。
當耶穌基督上升至天國之後,就如聖經所告訴我們的,宗徒們一同聚集在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身邊,在相同的地方一起祈禱,當時突然有一陣強風刮來就在祂們的內心起了轉變,這一天就是聖神降臨節,聖三的第三位格聖神,由聖父和聖子所派遣,來到宗徒們的中間,使他們能夠完成所託付的任務:四處宣揚福音而且給所有的人付洗。
門徒們都充滿了聖神,離開了他們原有的住所,勇敢地到各處去教導基督的道理,在當天就有這麼大的力量,在耶路撒冷有數千人皈依,包括許多的種族和不同言語的人們,而且他們都領了洗,宗徒們就是繼續不斷地以這樣的方法使許多的人加入了教會。
自主耶穌建立教會至今,已經歷了兩千多年,度過無數的教難,多少殉道聖人們為了自己的信仰做見證,而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正如護教大師戴爾都良所說的:「殉道者的鮮血,是信仰的種子。」教會至今仍然屹立不搖,仍然繼續著主耶穌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1〕
結語
在聖誕節將要來臨時,我們再次回憶一下聖誕節的真正意義,而在新約中聖若望宗徒為我們下了最好的結論:「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一4:16)「天主是愛」是我們無庸置疑的,我們真應該要感謝天主讓主耶穌來到世界上,也讓我們清楚的了解這份愛的全貌。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多明我語錄
卡內基的金科玉律
就在小女高一那年,內人提議我們全家三人,都應該一起去上卡內基訓練課程,加強彼此的溝通能力並改善人際關係,內人深謀遠慮,個人想到為了家人及同事的好處,自然是全力支持且唯命是從了。
當時我在榮總負責專案管理工程,擔任專案經理。每次上課都必須飛車趕著上課,以免遲到,結果課程結束時,名牌上滿布星星且獲得不少獎品,也交到許多的朋友至今仍有聯絡。
其中對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卡內基的金科玉律第一條:「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這一條規勸為何放在第一條呢?確實有它的理由,因為所有成功的人士,都有這樣的特質,避免負面評價,保持正面回應,但是卻很難做到呢!
不批評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要做到不批評,實在是很不容易!
在一天當中,我們無論是對:家人、同事、公事、時事、甚至是所有的事,我們都看不順眼,說了多少負面的批評,而且帶著情緒,使別人不舒服,也讓自己不高興。
我們就好像是「垃圾車定律」,不斷地到處倒垃圾製造環境髒亂,影響別人也影響自己,這一天就在汙穢的情緒中度過了。
我們在批評別人時,時常帶著主觀的判斷,或是對事情做比較,或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或是想要使自己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有許多事情,他人能做到,我卻做不到;我能做到的,他人也未必做得到,其實我們真的不了解其他人的情況或限制,就直接下了斷語,批評別人所謂的「缺點」,這是不公平的。
如果他人或是眼前的事情進行沒有依照自己的想法,就大發雷霆,將事情擴大到無邊無際,最後無法收拾,自己也下不了台。
如果我們不移去自己眼前的大樑,如何取出別人眼中的木屑呢?(瑪7:3)我們總是將自己放在宇宙的中心,而忽視了他人的自由與尊嚴,這樣的殺傷力影響到家庭、公司、團體、社會、甚至於國家。所以,要做到不批評,實在是很不簡單呢!
不責備
如果我們無法做到不批評,應該也很難做到不責備。
我們常會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只有自己沒有錯;如果我們不能處處為別人著想、有同理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責備及飆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發生在家中這種殺傷力是很強的,甚至於會留下永久的傷痕。
言語暴力就像是利劍,可以刀刀見骨,且難以癒合。有時所愛的人言行不如預期,此時信任、容忍及耐心的等待會是最佳的良方,雖然過程是很辛苦的,但是卻是最有效的。
真正的愛,是來自於忍受無盡的痛苦,主耶穌就是以承擔人類的所有罪惡,堅忍到底才能贏得這場非暴力的戰役,而且影響整個人類歷史及普世大眾。
責備與糾正,不是不必要,不是不能做,而一切都是為了愛。
不抱怨
要做到這個規勸,那就更難了。
從我們一早的起床氣、天氣不佳、穿搭不合、食物不好、孩子失控、交通壅塞、捷運太擠、家人不悅、同事不合、諸事不順、主管太叼、業主難搞…等,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讓我們抱怨的呢!
如果我們每天都處於這樣的負面情緒之下,總有一天會崩潰的啊!因此,我們必須要找出處理的辦法及出口。
在我們想要避免抱怨時,必須先要說服自己,改掉抱怨的習慣,當一浮起這樣的想法時,就直覺地提醒自己,先深呼吸,設法以正向方式處理事務,盡可能轉念不要跌落抱怨的深淵,而後悔莫及。
雖然我們立志想要改掉這些壞習慣,但是由於自己的限制、環境的壓力或其他因素等,使我們舉步維艱,無論如何還是要持續提醒自己,不要氣餒。
結論
談到這裡,讓我想起了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位剛祝聖的年輕神父,他熱忱地向天主祈求說:「主啊!我要為祢改變整個世界!」
數年之後,他已成為了中年神父,但是這個世界卻毫無改變,於是他修正了他的祈禱說:「主啊!我要為祢改變我的堂區!」
在他年已老邁,體力盡失之後,他發現他的堂區實在改變的有限,於是他修正了他的祈禱說:「主啊!求祢幫助我改變我自己吧!」
遭遇任何困難不要灰心,如果我們願意依賴主耶穌,堅忍到底,改變自己,終究是要成功的。
〔1〕 林豪,舊約的天主與新約的天主是同一位天主嗎?參考網頁:
https://blog.xuite.net/lin.haw/twblog/589284138
杜媽媽的分享:
我強烈的感覺,整個默西亞的來臨,默西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就是舊約和新約的主角,藉由祂的來臨及出生死亡,天主教導我們祂想揭示給我們的的大義和愛,並藉此認識天主。
這個宇宙和世界,是祂的教學場域,聖經就是教科書,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學生,進入教會由祂所設立的教室,破除愚昧、學習依照天主的標準過著聖善的生活,畢業的那一天,得以進入天堂。
天主對他所創造的萬事萬物,不是放著不管,而是給予教導學習愛,經由愛認識天主且認識自己之所從來及所往,想到這裡,我很感動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