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子、長子及父親

蕩子、長子及父親 作者:林豪 在福音中主耶穌曾經幾次與眾稅吏及罪人們來往,而受到法利塞人及經師們非難,主耶穌則藉著比喻及故事,來開導他們,其中內容最長且最吸引人的就是「蕩子回頭」的比喻,這個比喻是對「天主的仁慈」詮釋得最經典而詳盡,主耶穌在比喻中,將老父親比喻為天主,蕩子有如我們所有罪人,而那個長子就像是「法利塞人及經師們」。 巴倫主教的解釋 在福音中,主耶穌曾說過幾十個比喻,這裡要談的,是最偉大...

蕩子、長子及父親

作者:林豪

在福音中主耶穌曾經幾次與眾稅吏及罪人們來往,而受到法利塞人及經師們非難,主耶穌則藉著比喻及故事,來開導他們,其中內容最長且最吸引人的就是「蕩子回頭」的比喻,這個比喻是對「天主的仁慈」詮釋得最經典而詳盡,主耶穌在比喻中,將老父親比喻為天主,蕩子有如我們所有罪人,而那個長子就像是「法利塞人及經師們」。

巴倫主教的解釋

在福音中,主耶穌曾說過幾十個比喻,這裡要談的,是最偉大的一個比喻,就是有關一個父親及兩個兒子的故事,又稱之為「蕩子的比喻」(路15:11-32),小兒子來到來到父親跟前,提出了一個極度無理的要求:「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產給我罷!」一般人只能在父親去世之後,才能得到遺產,因此小兒子所說的,還不算太無理,他沒說:「你為何不快一點死去呢? 」

這裡要強調的是,他在要求將來會屬於他的東西:「把將要分給我的家產給我罷!」耶穌一直說,天主是仁慈的,天主擁有無窮的愛,天主的本性就是給予,與天主的正確關係,就是將天主的生命,視為恩寵來接受,然後再像禮物一樣地分施給他人,讓更多的恩寵,湧入人的心中,總而言之,比喻中的小兒子,完全與此番道理背道而馳。

他拿走了屬於他的財產,四處遊蕩到了一個「遙遠的國度」,但是在希臘原文中「choran makran」(遙遠的國度),是具有啟示性的涵義的,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是「極大的空虛」,很快地這個蕩子,變得一無所有,面臨著飢餓及孤獨,在絕望之下,不得不出去工作,給人養豬,而這項工作,對於猶太人而言,是一項最丟臉的工作,最後他反躬自問說:「我父親有多少傭工,都口糧豐盛,我在這裡反要餓死!」他決定要回家,向他父親認罪。

我們要捉住的重點,是靠近那位將給予、帶領我們至富足豐盈生命的天主,因為天主無限的生命,永不枯竭。

父親在很遠地方,就看見了他的兒子,毫不顧及自己的面子與身份,立刻跑上前去,迎接自己的兒子,這個細節,特別吸引了耶穌的聽眾的注意。在那個時代,長者、長老跑向他人的舉動,是非常不符合自己的身份的,應該是由其他人來到他的面前,向他行禮,但是這位老人,卻是跑向自己的兒子,父親擁抱了小兒子,親吻了他,給他戴上戒指,這象徵著精神上的合一,又給他穿上鞋子,恢復了他的尊嚴。

當小兒子開始說出,他反覆練習的懺悔詞時,父親打斷了他,並宣布要舉行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死而復生,失而復得!」這自然是耶穌對祂在天之父,絕佳並極為深動的描述。天主不計教也不求回報,祂使太陽升起,光照惡人,也光罩善人。(瑪5:45)祂的作為,除了愛,還是愛。

此時,大兒子一直在田中工作,也可以說,是某種的放逐方式,雖然他一直待在父親的身邊,但是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出來,他在心理和精神上離他的父親,有多麼遙遠。他聽到了慶祝的聲音,得知了這是為他迷失已久的弟弟,而舉行的宴會後,他拒絕進去,而且內心充滿了怨恨。他的父親,是一個不輕易改變想法的人,卻出來見他,並向他解釋,就像他出去迎接小兒子一樣,但是,大兒子拒絕了父親的好意說:「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但你這個兒子同娼妓們耗盡了你的財產,他一回來,你倒為他宰了那隻肥牛犢。」(路15:29-30)

大兒子所說的話,出賣了他自己,他對他的父親說:「多年來,我被你奴役,服從你的命令。」在這些話語中,沒有一點付出及回報,沒有任何相互關愛的喜樂,每一件事情,就好像是一樁買賣在作計算,父親設法引導他,回到宴席上,說出了新約中最重要和感人的話語:「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這是整個比喻的關鍵,對於這兩個兒子來說,都是如此,雖然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天主所擁有的所有東西,都是給我們的,天主的整個存有,就是為了給予,問題是在於,我們卻時常因為陷入於恐懼而產生錯覺,誤以為我們必須要去爭取、去掌握、或我們是否值得,但是事實上,一切都是恩寵。

里昂的聖依勒內(St. Irenaeus),是第二世紀的神學大師,他將整個基督的教義,用這一句短語作總結-Gloria Dei homo vivens-「天主的光榮,是生活的人(而人的生活,在於瞻仰天主)」天主希望我們充滿活力,因此,這就是這整個比喻的重點。讓我們不要再出於利己,而去尋求天主,而是要學習如何臣服於恩寵之中。〔1〕

小兒子的心態

在比喻中小兒子在父親仍健在時,就想要向父親分家產,似乎是在詛咒父親早點死去,好獲得屬他的那份財產,然而父親二話不說就將家產分給他了,他收拾之後就離家而去,不多久就蕩盡了一切,淪落到為人養豬,而猶太人認為豬是不潔的象徵,所以他們不吃豬肉,有此可見,小兒子的生活及尊嚴淪落當時社會的底層,「他恨不能拿豬吃的豆莢來果腹,可是沒有人給他。」

因此他開始反省他所犯的罪,認為自己再也不配作兒子了,他想要請求父親的寬恕,回到他父親那裡去,至少他不置於被餓死,就這樣的念頭,讓這個蕩子決定要回家,當他離家還很遠,父親就看見了他,表示出父親早就盼望著他的回來,而且父親衝上前去擁抱親吻他,當小兒子還沒有講完預先想好的話時,父親就吩咐僕人,將小兒子梳理好,穿上最好的衣服,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與親友一起歡宴,父親則說:「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

和好聖事

我們會將「蕩子回頭」的比喻與和好聖事作連想,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小兒子的動機,由於生活的匱乏,而反省自己所犯的罪,決定要悔改,因此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生活情況遭遇困難時,才意識到自己犯了罪;當我們看不清自己時,以致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當我們迷失自己時,就開始與他人比較、批評、抱怨,甚至想要遠離天主;然而只有在我們逐漸地瞭解天主的愛是無限的,或在我們承認自己是有限的罪人時,我們才會謙遜地重新回到天主的懷抱中。

天主總是給予我們機會,祂完全地愛我們,毫不保留,也不會改變,耐心地等待我們回頭;祂瞭解我們的軟弱,尊重我們的自由,就算我們得罪了祂,天主還是願意我們回到祂的身邊,祂也會像這位父親一樣,對我們說:「我知道了,回來就好。」故事講到這裡,似乎已經有了圓滿的結束。

長子的心態

正在他們歡宴的時候,長子為父親工作完由田間回來,看到家中如此熱鬧,詢問僕人後知道,原來是那不孝的弟弟回來了,這事情使他非常生氣,因為他一生服從父親的旨意,而父親從未給過他一隻小山羊,和朋友歡宴,而卻將家中最好的一切,給了他認為最沒出息的弟弟,因此由於嫉妒而產生憤怒,然而父親的答覆是:「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 」

長子的角色與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的心態極為相似,主耶穌曾經告訴他們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谷二:17)但是他們不瞭解,是不是由於他們的優越感而蒙蔽了雙眼?或以為默西亞就只為了他們這些特選的民族而來?默西亞應該超越達味聖王帶著威能而來,不只如此,而且祂是為了救贖這民族中所謂的「義人」而來,然而他們確實忽略了默西亞救贖的普世性,這也是他們不接受耶穌是主,因此使這份救恩傳給了為他們所謂的「外邦人」。

要感謝「外邦人的使徒聖保祿」,將福恩傳給我們,猶太人確實低估了天主的仁慈且疏忽了天主的救恩,最後還將主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除去了他們所謂的「禍害」,因著主基督的受難,反而救贖了全人類,然而猶太人至今還在等待他們的救世主,他們所期望著大能的救世主,確實會來到,而且是同一個主耶穌,那時祂會如猶太人所望,帶著威能來到,審判世界,也就是世界的終結,可以想像這一幕確實很有意思。

其實我們也會有長子的心態「嫉妒」,嫉妒使人扭曲事實,而驅逐一切善念,由於自私、自大而使人認為,只有我才值得獲得一切,我才是最有價值的,所有的好處都應該歸於自己,因此不樂見別人比我好。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缺失時,會不會有「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的相同行徑,而看不到自己的不是呢?我們可曾想過能夠與天主同在,就已經擁有天主所賜予的恩寵,就是一種非常的福樂及恩賜。

要成全如父親

我們不難想像自己不斷地經歷小兒子及長子的角色,然而天主真正邀請我們每個人要成全如比喻中的父親,也就是要寬恕自己,進而寬恕別人,主耶穌說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五:48)天主的邀請對我們來說是一大挑戰,祂要我們如天父一樣成全,如果我們時常處於天主的臨在,同時也領受了天主無數的恩惠,在我們靈性的生命不斷地成長而趨於成熟,會讓我們越來越相似天主。

而主耶穌也留給我們愛的使命:「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 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十三:34-35)這命令也要由我們每個人來實現,身為基督信徒的我們,我們如何告訴別人「天主是愛」,先從家庭開始,就像漣漪一樣,慢慢地擴張開來。

〔1〕 天主教在線,第二集:我等喜樂,耶穌的教誨,參考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kEeKTKuxv0&list=PLwfZddtBd1HYqpAIRB4oEusNEcIco1SOV&index=2

Loadi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