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中期,愛爾蘭踢踏舞之王麥克•佛萊利 (Michael Flatley) 帶領著他的舞團,到全世界巡迴表演,跳出他們充滿活力的「火燄之舞」(Feet of Flame)。所有在塲,甚至世界各地在電視機面前的觀眾,都為之著迷,並會不禁的同時沸騰起來。(註1)
但是很少人知道,這表演開始的時候那首小曲子的特色。那是全身金色的森林小精靈,吹著魔法的笛子,將希望之塵灑向沉睡中的少女,喚醒她們,女孩們跳著優雅輕盈的舞步,慶祝甦醒的愉悅,一場歡樂和平的舞會就在觀眾面前展開…
但是用心的觀眾會注意到,小精靈吹的那一段曲調,在整個表演中,不斷的以各種的形式出現。原來這是一首歴史久遠的愛爾蘭民謠,被輾轉改編、使用,最後成了一首非常受大眾歡迎的歌,就是這首「舞蹈之主」。
首先這首輕快、動聽的民謠,被英國的震顫教派 (Shakers) 長老若瑟•布列克(Joseph Brackett Jr.,1797-1882)看中了。震顫教派前身是英格蘭貴格會中的一個較偏激的支派 – 基督復臨歸一會,為逃避迫害於1774年由李•安納(A. Lee)女士帶入美國。
震顫教派信徒與外界隔絕,他們獨身,過著非常「原始」的團體農耕及手工生活。他們的特色之一是祈禱時不排除身體搖動,以至用跳舞來表達內心的感召。
布列克長老就在1848年間為這一首民謠配上歌辭,除了做陪伴舞蹈的音樂以外,還可以吟唱。這首歌叫做「簡單的禮物」(Simple Gifts)。
主要是強調他們的信念:純樸、簡單的生活是上主的大恩賜。
The Gift to Be Simple
簡單的禮物
T’is the gift to be simple T’is the gift to be free T’is the gift to come down Where we ought to be
純樸是件禮物,自由是的禮物,我們反璞歸真是件禮物。
And when we find ourselves In the place just right T’ll be in the valley of love and delight
當我們在生命中,找到正確的立足點時,那是活在愛與歡欣的山谷裡。
When true simplicity is gained To bow and to bend We will not be ashamed
到真正的懂得純樸之時,不論要彎腰還是屈膝,都不覺得羞恥。
To turn, to turn will be our delight Till by turning, turning We come round right
我們喜歡的是轉,是變,一直轉到我們回歸正位。
這首歌曲的第二個轉折,是美國當代的大音樂家柯普朗 (Aaron Copland +1990) 在1944年把它放進了他最出名的芭蕾舞樂曲阿帕拉契亞之春(Appalachian Spring) 裡 ,後來又改成其他編制,因而使這首曲子的知名度大為提升。
他編的合唱曲就被用在雷根 (1985) 、柯林頓 (1993) 兩位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歐巴馬 (Barack Obama 2009) 也請了約翰•威廉士 (John Williams) 給這曲子編寫了一首四重奏:「抒情調與簡單的禮物」(Air and simple Gift) ,在典禮上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四重奏是由四位不同種族的音家擔任:以色列猶太人、華人、黑人跟南美委內瑞拉人。這樣,除了不單是為配合典禮的隆重,也呈現了政治上的融合及基督信仰的強烈意涵。
最後,這首民謠是由一位極受歡迎的音樂家,同時又是反戰的社會工作者悉尼•卡特 (Sydney Carter) 於1963年改編:就是目前的「舞蹈之主」。它的五段歌詞如下:
1. I danced in the morning When the world was begun, And I danced in the moon And the stars and the sun, And I came down from the heaven And I danced on the earth, At Bethlehem I had my birth. 《Refrain》 Dance, then, wherever you may be, I am the Lord of the Dance, said he, And I’ll lead you all, wherever you may be, And I’ll lead you all in the dance, said he.
1. 我在清晨 – 世界開始運轉之際 – 跳舞:我在月亮、星辰和太陽之間跳著,我從天而降,跳到世界上來:我出生在白冷。 《副歌》盡情跳舞吧!不論你身在何處, 祂說:我是舞蹈之主。無論在哪裡,我都會領導你們,領導大家起舞。
2. I danced for the scribe And the Pharisee, But they would not dance And they wouldn’t follow me. I danced for the fishermen For James and John— They came with me And the dance went on.
2.我給經師和法利賽人跳舞,但他們不肯就我:他們不肯跳。我給漁夫雅各和若望跳,他們就跟著我:舞蹈遂能延續不斷。
3. I danced on the Sabbath And I cured the lame; The holy people Said it was a shame, They whipped and they stripped And they hung me on high And they left me there On a cross to die.
3. 我在安息日跳舞:我治好了瘸子聖民卻說我不知羞恥。他們鞭打我、把我剝光,然後把我高掛在十字架上,讓我死在那裡。
4. I danced on a Friday When the sky turned black – It’s hard to dance with the devil on your back. They buried my body And they thought I’d gone, But I am the Dance, And I still go on.
4.我在一個星期五跳舞:天色轉為晦暗 – 有惡魔糾纏著你時,跳舞可不容易。他們埋葬了我的軀體:以為我就此完蛋。但我就是舞蹈:我不會休止。
5. They cut me down And I leapt up high; I am the life That’ll never, never die; I’ll live in you If you’ll live in me - I am the Lord Of the Dance, said he.
5.他們把我擊倒,我卻縱身而起:我就是生命 – 那永遠不死的生命。若你們住在我內,我也會住在你們內。祂說:我是舞蹈之主。
現在讓我們把歌詞與相關的聖經章節對照一下
1.「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創1:1-2) 「若瑟上猶大名的白冷去:瑪利亞遂生了她的頭胎男兒」(路2:4-7)
2. 「我可把比作什麼呢? 他們相似什麼人呢? 這一代的人相似坐在街上的兒童,彼此呼喚說:我們給你們吹笛,你們卻不跳舞。」(路7:31-32) 「祂看見了載伯德的兒子亞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就召叫了他們。他們也立刻捨下了漁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祂。」 (瑪4:21-22)
3.「耶穌向癱子說: 『起來,行走罷! 』他便立刻痊癒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害他。」(若5:8-9.18)「至於耶穌,比拉多把祂鞭打了以後,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瑪27:26)
4.「從第六時辰起,直到第九時辰,遍地都黑暗了。」(瑪27:45) 「他們就去,在石上加了封條,派駐衛兵把守墳墓。」(瑪27:66)
5.快去對衪的門徒說:衪已經由死者中復活了。(瑪28:7) 「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若15:4)
卡特的宗教派別色彩並不強烈:他景仰基督的大能與慈愛,卻不在意兩千年前對祂的每一項記載。卡特記得基督暗示過:自己吹笛子邀請人與祂共舞,但遭拒絕;他同時也聯想到印度教的濕婆神 (Shiva) :祂以破壞之舞毀滅宇宙,再以另一支舞來創造新的宇宙。(註2)
卡特在這首舞曲裡的基督,是我們生命的根、律動和樣貌。祂不是個道貌岸然,不斷說教的「老師」,而是「舞蹈」:祂用體態、動作的優美,及生命有若遊戲的愉悅,來喚醒沉睡的人類。
卡特筆下的基督是何等的鮮活!難怪他寫的歌曲在校園極受歡迎:他的作品佔全美第一、五、七位!下面是他在被問到時,對本曲所說的話,希望能幫助我們能更清楚地暸解作者的心意,更切實地掌握歌曲的訊息:「把你們的聖經合起來,讓我看到你們所講的基督,活現在今天。」
(註1) 2001年高掛舞鞋的舞王,重披戰袍, 2009年十二月來台灣表演。這是寫本文動機之一。
(註2) 濕婆神 (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平常最易見到的是《舞王濕婆》:祂輕抬左腳,右腿獨立于火焰的光環之中,腳踏侏儒,表現出“時間征服者”的意味,那火焰的光環則象徵著生成、保存、毀滅的輪回循環過程。
(註3) 以目前電腦的方便,本欄所介紹過的歌曲,都可以用電腦的YouTube來收聽、收看,以及用YouTube FLV Retriever.url來摘錄保存起來。
看見吳神父的文章真是感動. 可惜, 林豪大概太忙了, 文章排版有點錯亂, 所以我把文章引過來,重新整理一下, 盼望與更多人分享.
是因為我電腦不行,在WORD李吳神父編的好好地,
一貼上來就成這樣了,是格式不能相容吧!
因為原文有格子對照。
其實很簡單,你只要進入編輯,然後把段落分開來就好了. …
六零年代中期,愛爾蘭踢踏舞之王麥克•佛萊利 (Michael Flatley) 帶領著他的舞團,到全世界巡迴表演,跳出他們充滿活力的「火燄之舞」(Feet of Flame)。所有在塲,甚至世界各地在電視機面前的觀眾,都為之著迷,並會不禁的同時沸騰起來。(註1)
但是很少人知道,這表演開始的時候那首小曲子的特色。那是全身金色的森林小精靈,吹著魔法的笛子,將希望之塵灑向沉睡中的少女,喚醒她們,女孩們跳著優雅輕盈的舞步,慶祝甦醒的愉悅,一場歡樂和平的舞會就在觀眾面前展開…
但是用心的觀眾會注意到,小精靈吹的那一段曲調,在整個表演中,不斷的以各種的形式出現。原來這是一首歴史久遠的愛爾蘭民謠,被輾轉改編、使用,最後成了一首非常受大眾歡迎的歌,就是這首「舞蹈之主」。
首先這首輕快、動聽的民謠,被英國的震顫教派 (Shakers) 長老若瑟•布列克(Joseph Brackett Jr.,1797-1882)看中了。震顫教派前身是英格蘭貴格會中的一個較偏激的支派 – 基督復臨歸一會,為逃避迫害於1774年由李•安納(A. Lee)女士帶入美國。
震顫教派信徒與外界隔絕,他們獨身,過著非常「原始」的團體農耕及手工生活。他們的特色之一是祈禱時不排除身體搖動,以至用跳舞來表達內心的感召。
布列克長老就在1848年間為這一首民謠配上歌辭,除了做陪伴舞蹈的音樂以外,還可以吟唱。這首歌叫做「簡單的禮物」(Simple Gifts)。
主要是強調他們的信念:純樸、簡單的生活是上主的大恩賜。
The Gift to Be Simple
簡單的禮物
T’is the gift to be simple T’is the gift to be free T’is the gift to come down Where we ought to be
純樸是件禮物,自由是的禮物,我們反璞歸真是件禮物。
And w
感謝您!這樣看起來舒服多了!
非常好的文章!讓我又拿起DVD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