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上學了,每天回到家裡都興奮地向媽媽報告學校發生的事:「媽媽,今天老師教我們唱歌……媽媽,今天小毛頑皮,給老師罰了……」
有一天小明煞有其事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們學寫字母了」。過了一週,更非常得意的說:「媽媽,今天我二十六個字母都學會了。我要寫一封信給耶穌。」
果然,當天晚上,小明就拿了一封寫好的信給媽媽看。媽媽一看,噗嗤的笑了出來,並對小明說:「傻孩子,你寫二十六個字母給耶穌,祂怎麼知道你寫了什麼?怎麼知道你要什麼?」小明理直氣壯的回答說:「東西都在裏面了:耶穌是很厲害的,祂很愛我,祂會知道我需要的東西。」
福音告訴我們,面對耶穌的苦難、死亡與復活,宗徒和耶穌身邊的人是經過一番懼怕、猶豫,甚至失望,最後才接受的。今天若望福音透過多默宗徒的個案,更仔細地指出在信仰和跟隨基督的路上,會遇到的障礙。
首先,當別的門徒向多默說:「我們看見了主。」(20:25)的時候,他的反應其實並不是不接受,或不相信,而是有條件地相信。他用了兩次「除非」來開出他相信的條件:「我除非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決不信。」(20:25)就是他要上主按照他的話來做。
其次,一週前耶穌向大家顯現的時候,多默「缺席」了。我們設想一下,多默若連續缺席下去,結果會怎麼樣。
當日發生在多默身上的事,自然是我們現時反省的好題材。首先假如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或看心情來投奔天主,祈求天主的話,天主豈不變成一位「時好時壞」,「時有時無」的天主?
其次,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天主不斷地向我們顯現,向我們伸手,而我們卻會經常「缺席」。連我們的身體在祂面前,我們用耳、用口與祂交談的時候,我們會「人在心不在」,或「有口無心」,我們依然一再的「缺席」。因為我們的心在別的事情上。
讓我們把耶穌對多默講的話聽進耳裡,聽進心裡:「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若20:27)
另一方面努力學習,像撒慕爾一樣,常常保有一顆警覺的心,向上主說:「請上主發言! 你的僕人在此靜聽。」(撒上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