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若有史懷哲博士一半的成就,就會覺得非常的了不起。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在非常良好的環境之下長大,天份極高,加上刻苦用功,二十五歲就拿到哲學博士,稍後得到神學學位後,就在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學任教,當多瑪斯學院的院長等;他在神、哲學方面的論述,足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和討論。另一方面,他是一位世界級的管風琴演奏家、管風琴製作及改良專家;他對巴哈的音樂尤其有獨特及深入的見解。他灌錄唱片,編簒有關著作,受到音樂界極高的推崇。
他毫不因此自大自滿,倒警覺到自己得天獨厚,四周卻不乏貧苦弱小者;他也從教會媒體得知第三世界,尤其殖民地人民的痛苦及無助:他受到感召,假如三十歲前是「自己的」,那麼以後,就像基督一樣,完全拿來奉獻給別人:給那些在遠方、被歐洲人剝削的弱小弟兄。
……是用神、哲學?或用巴哈管風琴音樂嗎?剛巧,那一年巴黎福傳會為非洲徵召醫療人員,史懷哲感受到去做「漁人的漁夫」的呼召,遂立即又苦讀醫學七年,修到醫學博士:就懷著為白種人贖罪的心情,與太太一起前往非洲加彭 ( Gabon )的蘭巴雷內(Lambaréné),醫治貧病,傳佈福音:把功名利祿……都放在背後。把後面的大半生:五十多年奉獻了出來。
我們且聽史懷哲教授親口道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我放棄了我史特拉斯堡的教職,放棄了寫作,和我的管風琴演奏,為了去非洲當醫生。但怎麼會這樣的呢?。
在我三十歲時,我決定從頭學醫,對自己的想法是一項考驗。我讀過原始森林裡,土人的物質生活如何悽慘;我從傳教士處聽說過他們的情形。於是我越想就越覺得不解,我們歐洲人對人道工作,是否毫不關心。
福音裡富翁和乞丐拉匝祿的比寓似乎是直接針對我們講的!對在門口乞討的窮人,富翁犯了罪,因為沒有按自己的心和良知所告訴的去做,没有設身處地去關心窮人。如此我們就在家門口,對窮人失職犯罪。」
在常年期開始的時候,也是瑪谷講述耶穌傳福音的開始:耶穌在召叫了首批門徒後(第二主日),就很精簡的講出跟隨他的意義:「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1:15)。
接著,就給他們一個職分,一個使命:「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谷1:17b)。
為了達到這個使命,耶穌對他們說:「來跟隨我!」(谷1: 17a )。
這幾位門徒很爽快的走了第一步:「他們便立刻拋下了網,跟隨了他。」 (1:18)「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留在船上,跟隨他去了。」(1:20)
然而,我們以後會看到在跟隨耶穌的路上,門徒們還是有很多的不捨,很多的放不下。甚至在耶穌死後,那兩位門徒回厄瑪烏時 – 大概是準備「重操舊業」 – 還遭到耶穌譴責說:「唉! 無知的人哪! 為信先知們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 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才進入祂的光榮嗎﹖」(路24:25-26)
看到門徒們及歷代聖賢的榜樣,在跟隨耶穌基督的路途上,我們是否也懂得謙虛地,有耐性地祈求基督,用他聖神的力量,不斷地改變我們的心:給我們力量,使能切實地捨棄那屬於世俗虛幻的成分,讓祂的神國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