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講座」心得分享

「親職教育講座」心得分享 這次的講座是由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文化教育交流協進會」,在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及教育局」全力支持下,幾乎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籌備,終於在91年11月30日及12月1日兩天早上9點至中午12點在「台北市政府年育樂中心」,舉辦了兩場「親職教育講座」,主題是「要做~好父母,先做好~父母」,講者為美國知名的教育學家詹姆士‧史坦生(Jim B. Stenson),他是美國喬治城大...

「親職教育講座」心得分享

作者:林豪

這次的講座是由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文化教育交流協進會」,在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及教育局」全力支持下,幾乎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籌備,終於在91年11月30日及12月1日兩天早上9點至中午12點在「台北市政府年育樂中心」,舉辦了兩場「親職教育講座」,主題是「要做~好父母,先做好~父母」,講者為美國知名的教育學家詹姆士‧史坦生(Jim B. Stenson),他是美國喬治城大學碩士,曾擔任「美國華府國立人類才能基金會」顧問。創立了位於美國華府「高峰中學」及芝加哥「北嶺中學」,並任校長一職十二年之久,該校曾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列為全美前100名最佳中學。

講者同時致力於「親職教育」書籍寫作,已出版了Upbringing, Lifeline, Successful Fathers,以及「羅盤」這是第一本翻譯成中文的著作。他遍遊全球講論與「親職教育」相關主題,幾乎走遍美國和加拿大所有大城市,也去過英國、愛爾蘭、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尼拉、千里達和其他地區,無論他走到那裡都遇到許多認真的家長,並與他們積極熱誠地分享對孩子的教養問題。

筆者乘身為協進會理事長之便,與講者有數次交談的機會,深深體驗到講者急於為各地所有家長解決如何教育子女問題之熱忱。他提到「親職教育」就如一項投資,今天不投入資本,將來就要投資更多,因為孩子在青春期之前,為極易塑造的時刻,此時父母在孩子耳邊的叮嚀,將會是在他長大迴盪於內心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良知」,尤其是在女孩九歲而男孩在十一歲之後,就會將自己的父母當作未來擇偶的標準,筆者聽到這裡心裡打一寒顫,當場決定晚上要請女兒好好吃頓飯、談談心,因為小女今年正好九歲,她將來的老公當然要比我強才可以。

他強調一個人最重的部份就是他的「個性」,是個人既使在破產之後最後所剩下的東西,也是旁人無法奪取與取代的,「個性」也就是「美德」的總稱,需要在不斷地超練之下養成堅強的理智、意志和心靈〔1〕包括:審慎、正義、剛毅、節制和愛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相反的一項惡習也會因不知拒絕而拋不掉,就如目前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嗑藥、酗酒、飆車、縱情、偶像崇拜及拜金等。

講者亦提到今日中西方社會最大的勁敵就是「唯物主義」,即一切以物質為重,甚而最遭的是將人也當作物品來使用,用過之後就可以丟棄,造成對事務的不珍惜且衍生成對生命的不尊重及蔑視人性的尊嚴,這也是造成現今社會問題的病源。其次則是「電子媒體的誤用」,雖然其為現今科技下的產物,但許多不切實際思想、誇大之廣告及妨礙身心之訊息等,都藉由此一管道滲透至每個人的心靈,其治標之方法就是由父母控制家中的任何媒介,而治本之道則要期望各大媒體能多播出益智及有益身心的節目方為良策。

最後重點落在現代生活的趨勢,即大家庭逐漸消失,過去的大家庭是親戚之間由父母和祖父母、已婚的兄弟姊妹、姑嫂和伯伯、各年齡層的表親和他們的配偶所形成之親密網絡,一般父母慣於仰賴親戚們來解答疑惑、尋求幫助,親戚們富於同情的聆聽傾訴、傳遞經驗、給予鼓勵和支援。而今取而代之的卻是年輕父母的孤軍奮鬥,由於家庭頻繁的搬遷,使親戚間關係因分散而逐漸疏遠。因此,組成由年輕夫妻互相支持的「親職成長團體」方為解決之道,藉由想法、興趣相近的朋友們相聚一堂,討論共同的家庭問題並分享經驗;也就是說,將具有不同的氣質、背景、觀點的朋友聚在一起分享而尋求出共同的原則。使他們體驗到一句古老的諺語:「好朋友能夠幫助我們做人生最重要的決定。」〔2〕

教育子女是需要學習的,因為「要做~好父母,就先要學會做好~父母」,這比學習一項專業學識更來得重要,因為我們肩負的是為人父母、改善社會及增進個人與人類福祉的重大責任,既然我們願意對自己的豐功偉業耗盡了一切,而對於子女的教導更應當如此,我們有責任給他們最好的環境與培育機會,使他們成為有用的人,不致於成為社會的負擔。

1.詹姆士‧史坦生(Jim B. Stenson),譯者尤淑雅,〝羅盤〞,香港清泉出版社,2002年 10月6日。

2.中華民國文化教育交流協進會,〝親職教育手冊〞,2002年 11月30日至12月1日。

Loading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