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23. 教會
翻譯:女士中心(林豪編輯)
基督在我們當中
- 天主教會由主基督所創立,是上主的新子民,以色列子民的繼承者;在舊約中上主揀選的子民;在舊約中所應允的、寓言的、預備的在主基督的教會中成為實現、履行及成全,這新的根基有三個很清晰的階段:
a) 主基督宣示天主的喜訊:「時期已滿天主的國度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1:15)祂明顯的組織這國度成為教會,並指派了聖伯多祿為其元首,瑪竇福音16章18節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然而堅信「唯有聖經」的誓反教徒們,不接受此一教訓。
b) 當主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奉獻犧牲,奠定了天主與人之間的盟約時,教會就已經產生了。
c) 在聖神降臨節那天,教會在這世上完全地呈現出來,在宗徒大事錄2章41節說:「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多人。」教會是在這一天真正的誕生。
主基督建立教會是當信的教理,聖傳及教會的訓導不斷地教訓說:我們信仰其中一個目標是教會神聖的始終,兩次的大公會議都曾重申這重點。 - 教會是天主聖三因愛所施予的教恩工具,第二次大公會議曾說道:教會是永生之父由愛產生,由主基督救贖者在適當時刻所建立,在天主聖神中聚集,教會在世界中成為事實,亦同時轉化了世界,這是一個由天主所啟示愛的奧秘。
- 聖經常以不同的名詞來形容教會,有些提及明顯或人性的要素,其他的則反映不顯露的聖神的要素,教會被稱為「羊欄」,而它的門是主基督;「羊群」的牧者,是天主聖父聖子;「建築物」的屋角基石是主基督,「天主的國」、「上主的子民」及「主基督的奧體」,讓我們深入的研討最後的三個名字:
a) 天主的國:舊約及希伯來的傳統早已提到這個名字,其倡議著一個神聖
的社會,由雅威上主在各個國家中實行祂的旨意,並且從敵人的政治壓迫中釋放以色列人。當主耶穌基督在宣示天主的國時,教導了我們這名字確實的意義。
天主的統治是慢慢轉變我們的心意及成為社會的酵母,默默地猶如麵粉中的酵素作用一樣;再者,天主的統治亦是將來的國度,由主耶穌的第二次來臨及公審判之後所產生,這國度是普世性的,包括明確的天國的階段及世俗的一面,成為在世爭戰的教會。
b) 天主的子民:以色列古時候是稱為「天主的子民」,那是舊約時代的稱謂;教會則是「天主的新子民」,以主基督為首,這子民的特徵是天主子女的尊嚴及自由,這尊嚴在各子民不同的角色中是相容的,因此教會是「普世性的教會」,又稱之為「公教會(Catholic church)」;新的誡命是為這批新子民所訂定的,其的使命就是要擴揚天主的國,由於主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所立了新盟約而誕生了天主新的子民。
c) 基督的奧體:教會被認為與主基督光榮復活後的身體認同,其為基督救贖工程的延續,教宗庇護十二世取自聖經而將他的一份文告稱為「基督的奧體」,聖保祿在厄佛所書1章22節說:「又將萬有置於祂的腳下,使祂在教會內作至上的元首。」 - 聖施禮華教導我們說:我們必須經常思考到,教會偉大深切的奧秘,切勿忽視這點,在世上我們要切記,如果我們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釋,我們只會看到一群人有著同一的信念,相似的思維,但這不是聖教會。
他在《基督剛經過》中說:「教會中最重要的不是人如何反應,而是天主如何作工,主基督在我們當中,這就是教會。」
天主的家庭
- 教會有些主要的特質是:創立者是主基督,雖然此為信仰中的一個奧秘,一個說不出來的現實,亦可以從主要的特徵來形容:一個完全超性的社會,同時具有可見的及不可見的部分;有組織又神聖的;教會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這四個特徵即為其屬性,暗示了可見的一面,由其他的教會中分辨出真正的教會來。
- 著重於其可見的角度來說,教會是有階級組織的社會,由以教宗擁有最高治理權與以下的主教團共融之下,一同治理教會;當我們著重於不可見的角度來說,教會的確是天主聖三的奧秘,因為其亦為主基督的奧祕,讓我們分享了祂天主聖子的生命,厄佛所書2章18節說:「因為藉著祂,我們雙方在一個聖神內,才得以進到父面前。」第二次大公會議重申這天主聖三的特質,因而我們可以稱教會為「真實的天主的家庭。」
熱愛教會
- 聖施禮華在《基督剛經過》131中說:25年來每當我誦唸信經時,我斷言自己的信德是來自於教會的聖神源由,我經常在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加上「不顧其他的事」的教會,當我提及這習慣時有人問我是什麼意思,我答說:「我的意思是你與我的罪。」所有這些都是真實的。
然而我們沒有權力去以人性的角度去批評教會,而不是基於科學理論的信仰,我們不能思慮某些教會中人士,或基督徒大的或小的功績而去衡量教會,如此做是將自己局限在事物的表面上。(不可否認的是,在教會中存在著人性的邪惡,我們不是天真地避而不談,而是要設法徹底的改變之。) - 我們要以好孩子的態度去愛護我們的慈母教會,她的使命是生產子女,養育及領導他們,用母親的關心去引領他們,只有在她內,這「主基督的淨配」,我們才能找到聖潔,不要自欺,在教會以外,沒有救恩,聖施禮華在《道路,518》中說:「人如果不熱愛教會,則不能真正愛天主,讓我們用靈魂的熱切喜樂地說:『我愛至聖的慈母教會。』」
- 接著我們對教會的愛,是我們該感激她施予我們各種方式得以成聖,因著她的司鐸我們欠了教會,我們應該還予她「愛及感激之情」,亦要為包括:聖事的執行、感恩祭經文、她教理的訓導權,而熱愛及感激她。
我們也要愛護那些在教會內的一切,令許多靈魂與天主接近的團體;聖施禮華在《熱愛教會》第7節中說:「如果我們愛教會,我們就不會興起講論她有些子女的軟弱,如同這是做母親的過錯。」(子女的過錯是個人自由的選擇,個人應當負責,並與父母無關。) - 天主聖神,真理之神,幫助我們肖似天主,亦協助教會毫無差錯地保存及宣揚主基督的訊息,天主聖神的不斷助佑,亦是我們愛護及服從教會訓導當局的基礎。
- 所以,沒有基於主基督自己,祂的聖事及教會的信德,也就沒有基於天主聖神的信德,如果他沒有真正地依靠天主聖神,一個人不能依據基督徒的信德作出行動,因此,他必須要愛教會並信賴教會;如果他只限於指出教會內某些人的缺陷,好像自己不是教會的子女,而在教外人士去批評她,他不能成為一個思言一致的基督徒(基督剛經過130)。
天主聖神一直臨在於主基督的教會,祂臨在於所有的事物之中,並樹立於各國面前的標記,祂不斷地孕育每個時代所需要的機構,祂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建立了主業團,為服務教會之例子,就是祂的一個成果。 - 瑪竇福音28章18-20節說:「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這就是說明了教會是天主啟示的寶庫,並已被主基督派遣去向所有的受造物宣揚福音;二十世紀以來直到今世的終結,藉由教會─主基督的聲音可以聽到,身為教會的子女,我們這些門徒要令主基督的聲音直達於人心。
在聖施禮華的祈禱卡中我們祈求天主聖父:「望主也同樣使我能將一生的每一時刻及每一情況轉化為愛你的機會,並以喜悅及樸實的心,為教會、教宗及所有人類服務,以信德及愛德的光照亮世界的道路。」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寫到:「教會希望以此為宗旨,讓每個人找到主基督,使主基督與每個人在這人生旅程中同行。」
熱愛教宗
- 聖伯多祿宗徒在三次表示他對主基督的愛後,他就被主基督託付了使命:(若21:15-17)「你餵養我的羔羊。」自此以後,伯多祿的繼承者─教宗就成為我們的牧者,代表著可見的、永遠的、根基的、來源的教會合一。
我們應該感激聖施禮華的教導及他愛教宗的芳表,聖施禮華喜歡提到聖女佳琳所說的:「教宗是在世上至甘飴的基督。」不論那一位坐於伯多祿之位。
聖施禮華(鍊爐135)說到:「你要將自己最深的愛,最偉大的敬意,最深的尊重,完全服從,以及最大的溫情給予教宗,主基督在世的代表;我們天主教徒應該知道,在愛與權威性的排列中,在天主及聖母童貞,我們的母親之後,就是教宗。」 - 聖施禮華在熱愛教會第13節中說:「我們要熱愛教宗,因為由於他使我們看見主基督,因此我們有責任為教宗及他的意向祈禱及克己,祈求天主防止他人阻礙他的工作,我們也有責任去認識,活出及傳揚他的訓導。」
熱愛教宗自然地與會主教們共融;聖施禮華(鍊爐136)中說:「當你想到每日教宗及主教們肩負著沉重的擔子,願你產生對他們真誠的敬念及愛念,而以你的祈禱去襄助他們,這樣我們的靈魂就能夠如同聖施禮華在《道路》833中所吶喊的:『全體偕同伯多祿,經過瑪利亞到耶穌那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