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殮布的秘密-你們說我是誰
編整與翻譯:林豪
信仰與科學之間不會衝突
信仰不是做為科學認證,而是天主所啟示的真理,而科學驗證與數據應該在於輔助證明真理的正確性,科學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信仰就是真理本身,因此信仰與科學之間不會有所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剛進入復活期,隨著主耶穌的復活,我們也與主耶穌一起復活了,我們是否可以藉由考古、歷史、科學及聖經等方式,來驗證主耶穌真的復活了呢?如果有這樣的一種方式,是否對我們的信仰會給予更大的肯定。
「杜林殮布」
最近剛翻譯完一份資料「奧索尼亞 (Othonia)展覽」的文本,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觀的展覽,內容非常充實並具有邏輯性,分別探討了:歷史、科學、聖經 及希望等四個部分,層次分明,非常有說服力,本篇文章旨於藉由翻譯內容為大家做概要的分享。
「杜林殮布」是從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吸引著基督徒、歷史學家及科學家的關注一項古文物,同時也是被公認為在世界上被研究最多的古文物之一;「杜林殮布」上的這幅神秘圖像,就出現在這塊亞麻布上,並且以攝影負片的方式呈現出來。
他是誰呢?
在殮布裡所包裹的人,到底是誰呢?有些人認為是納匝肋人耶穌,而另一些人則持守著懷疑的態度,必須要經過一些考古、科學驗證、甚至醫學方面的檢驗,方能給出肯定的答案?總是理性無法接受的問題,很難具有說服力。
那麼聖經和科學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走進謎團並收集相關證據,才能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因此讓我們回到安葬主耶穌的墳墓前,審視現代科學的發現,觀察過去與現在的思維方式相互交織,給予我們什麼樣的結論呢!然而殮布裡包裹的是誰呢?這一個問題,最後必須要由你自己做出的結論。
一、 歷史
什麼是杜林殮布呢?
杜林殮布是一塊沾有血跡的亞麻布,殮布上面有一個男子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圖像,有許多人相信此人就是納匝肋人耶穌,而這塊布也就是福音中所提到的殮布。
此長方形殮布尺寸約為14’5’’ x 3’7’’(4.41 m x 1.13 m),殮布的側面縫有一條 3”(0.08 米)相同材質的布條。
自 1578 年以來,殮布一直保存在義大利杜林市的洗者聖若翰大教堂 (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Baptist),因此「杜林殮布」之名由此而來。
殮布裡包裹的是誰呢?
在殮布上隱約能夠看出來,是一個裸體男子之正面和背面所呈現的痕跡,圖像上的痕跡顯示該男子曾被毆打、鞭笞、戴上棘冠、被釘在十字架上,並且被長矛刺透了肋旁。許多人相信這塊殮布包裹著納匝肋耶穌的遺體,而這幅圖像是由於主耶穌之復活所產生的結果。
數以百萬計的基督徒將殮布視為反映出福音、輔助信仰的工具以及默想主耶穌苦難的途徑。
圖片:
Jean-Gaspard Baldoino,《杜林殮布的安葬與顯示(Entombment and Ostension of the Shroud of Turin)》(細節)
二、 科學與聖經
殮布的亞麻纖維
這塊殮布是用亞麻所製成的,纖維以一種獨特的對角之字形圖案所編織的,稱為人字形編織法;考古學家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義大利人,以及羅馬帝國的紡織品中,發現了人字形編織法;迄今為止,並還沒有發現到,其他古代亞麻布是使用這種人字形編織法所製成的圖案。
亞麻是由亞麻植物纖維所製成的有機材料,是從植物中抽取出纖維並加工成亞麻線,然後用織布機將線織成長形的紡織品;這種品質的亞麻布在第一世紀時,是非常珍貴的,殮布是由純亞麻布所製成,並未參入羊毛或棉花。在舊約中,猶太人的大司祭代表天主的選民作獻祭時,必須「穿上亞麻聖長衣。」(參閱肋 16:4)
主耶穌被安葬在墓穴時,是先用一塊大型的殮布所包裹著,在四本福音書均有記載著,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幫助安葬了主耶穌,他是一位顯貴的議員,也是主耶穌的秘密門徒,他購買了一塊珍貴的布料使用於安葬主耶穌。
在瑪竇福音提到:「若瑟領了耶穌的遺體,就用潔白的殮布將他包好,安放在為自己於巖石間所鑿的新墓穴內;並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口,就走了。」(瑪27:59-60)
三、 歷史與科學
殮布上的標記
殮布上最顯著的痕跡,是由焦痕、水漬及血跡所留下的,這些痕跡在布料的兩側都可見。
焦痕及水漬
在1532 年的一場大火損壞了裝有殮布的銀盒,熔融的金屬滴在折疊好的亞麻布上,在整個布料上形成對稱的三角形圖案,當水被亞麻纖維吸收並蒸發後,就會留下菱形水漬。
血跡及非常模糊的圖像
鮮紅的血跡從頭到腳遍布著整個殮布,殮布上最神秘的標記就是有一個人體的圖像,這是一張模糊正面全身赤裸的男子,包含正面與背面的影像;這個深褐色的影像只比周圍的亞麻纖維略深一些,而亞麻纖維會隨著時間變黃,而且影像的顏色非常地淺,僅附著在亞麻纖維的表面上;迄今,科學家既無法解釋這幅圖像是如何形成的,也無法將其複製。
圖片:
基督君王(Christ Pantocrator細節),在福米斯的聖安吉洛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Angelo in Formis),義大利卡普阿(Capua, Italy),西元 1100 年
四、 科學與聖經
殮布上的男子長相又如何呢?
身高和體重
依據估算結果,男子的身高約為 5 英尺 11 英寸(1.8 公尺),由於他非直立著,因此對他身高的描述可能會有所出入。
他體重約為170-180 磅(80 公斤),肌肉發達,體格健壯。
臉部
殮布上的男子留著鬍鬚,他的長髮聚在腦後,他的鬍子從中間分開,看起來好像是被血或是汗水所沾黏在一起了;他有一張狹長橢圓形的臉,以及一個高挺的鼻子與一對杏仁眼。
圖片:
Juan Manuel Miñarro,《殮布男子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Man of the Shroud)》
「你在世人中最為美麗,你口唇中流露着慈惠,因此天主永遠祝福你。」(詠 45:2)
五、 歷史
圖像學
在西元 313 年羅馬皇帝頒布了「米蘭敕令」將基督宗教變為合法化後,人們開始在硬幣、聖像、馬賽克及繪畫上,描繪出主耶穌的面容;祂留著長頭髮、短鬍鬚及小鬍子,以及擁有一張狹長的臉。
這些特徵在歷史上對主耶穌的描繪,與殮布上的男子具有令人驚嘆的相似之處。
沒有任何從主耶穌時代的資料來源,描述過他的外貌;然而,現代的圖像分析顯示出,與許多有關主耶穌肖像之間,具有著令人驚嘆的相似度。一些人臉辨識專家及藝術史學家的主張認為,杜林殮布是這些圖像的原型,這是基於詳細的比較所獲得的結論;依據研究顯示出,對比殮布上的面孔與埃及西奈山的聖凱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s Monastery),在第六世紀所繪製的基督君王聖像之間,其中有幾個非常顯著的共同特徵。
圖片:
基督君王聖像,西奈山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埃及
殮布的歷史
從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到法國的利雷(LIREY)
殮布是世界上科學研究最多的考古文物之一,然而,殮布在第14 世紀以前的歷史,仍然是學術界爭論的主題。
歷史學家正在積極地研究殮布經歷過的歷程,此研究難度極高,因為早期的基督徒有時會隱藏教會的寶藏,為了要保護它們。
除了四部福音之外,早期提及到殮布,是來自一首第二世紀的詩歌《珍珠之歌》,詩歌所指的是「萬王之王的殮布上的雙重圖像」。
到 540 年,出現了許多新穎的主耶穌聖像,與殮布上的主耶穌十分相似,因此,一個新的希臘文被創造出來:「acheiropoieta」,意思是「不是人手所創作的」。埃德薩(Edessa)聖像也稱為曼德里昂(Mandylion)亦被認定為 :「acheiropoieta」。依據充分證據顯示,這塊殮布上刻示著主耶穌的面容;這塊布可能就是殮布(或是其複製品),此塊布被折疊起來只露出臉部,埃德薩聖像於 944 年被轉運至君士坦丁堡。
有證據顯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4 年)期間,殮布就在君士坦丁堡;有一位名叫奧頓‧德‧拉‧羅什 (Othon de La Roche) 的十字軍領袖,可能將這塊殮布帶到了他在法國的城堡。
匈牙利的祈禱抄本(The Hungarian Pray Codex可追溯至 1192 年至 1195 年,現今珍藏於布達佩斯的塞切尼(Széchényi)國立圖書館)記錄了主耶穌的安葬;有些學者認為作者應該曾經看過殮布,因為上面的插畫與殮布極為相似,而且這些畫作展示出主耶穌雙手交叉放在赤裸的身體上,只可見到四根手指,殮布呈現出獨特的人字形編織,以及L型的燒孔。
從法國的利雷到義大利的杜林
殮布自第 14 世紀以來的歷史是毫無爭議的,原本是在法國利雷所展示的;大概在1355 年,殮布被運往法國尚貝里;最後,殮布於 1578 年被運往義大利杜林,並保存至今。
公開展示:
法國利雷:第14世紀
依據報導第一次公開展示殮布是在 1355 年左右,地點是法國利雷的一座簡樸的木製教堂裡,法國騎士喬弗雷一世‧德‧沙爾尼 (Geoffroy I de Charny) 舉辦了這次的博覽會,並且吸引了大批朝聖者;他的兒子喬弗雷二世於 1389 年舉辦了另一場新的博覽會,並引起當地皮埃爾‧達爾西斯主教(bishop, Pierre d’Arcis)的爭議。
火災的損失:
法國尚貝里:第15世紀
1453 年,薩伏依家族(The Savoy family)獲得了殮布的所有權,之後,薩伏依公爵建造了一座名為聖人教堂(the Sainte-Chapelle)的小教堂來存放殮布;然而在 1532 年,教堂遭受到一場大火因而損壞了殮布,當時殮布被折疊放在一個銀盒裡;經由貧窮聖佳蘭修女修補了三角形的燒孔,並縫上了一塊襯布來加固殮布。
目前位置:
義大利杜林:由第16世紀至今
在1578 年,殮布被轉移到義大利的杜林,並存放在洗者聖若翰大教堂;並於 1983年,義大利最後一位國王薩伏依國王翁貝托二世(Umberto II of Savoy),將殮布遺贈給了當時在世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如今,殮布受到杜林總主教所保護著。
近代的教宗與殮布
近代教宗都對聖殮布表示崇敬。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闡述:「對信友而言,最重要的是,殮布如同福音的一面鏡子,事實上,如果我們反思這塊神聖的亞麻布,我們就無法逃避這樣一個觀點:殮布所呈現的圖像與福音書中,關於主耶穌受難及死亡的描述,蘊含著如此深刻的關聯,以至於每一個觀察敏銳的人在凝視它時,都會感到內心的觸動與震撼。」
教宗本篤十六世的默想:「這就是聖週六的奧秘! […] 我認為,成千上萬前來敬禮殮布 的人,[…]是因為他們從中不僅看到了黑暗,也看到了光明;與其說是生命與愛的失敗,不如說是勝利,是生命戰勝了死亡,愛戰勝了仇恨的勝利;他們確實看見了主耶穌的死亡,也看見了祂的復活;在死亡的懷抱中,生命如今充滿著活力,因為愛駐留其中,這就是殮布的力量。」
教宗方濟各的影片致辭:「這張緊閉雙眼的臉龐,彷彿是一張已過世者的臉龐,然而祂卻神秘地注視著我們,並在靜默中與我們對話;這又怎麼可能呢?如同你們這樣的信友,為何會在這幅被鞭打和釘在十字架上的人像前駐足呢?因為殮布上的這位,邀請我們默觀納匝肋人耶穌。」
六、 科學與歷史
在1898 年拍攝的第一張殮布照片,在底片上顯示出該男子的非常精細的圖像。
攝影這項新技術是在1840年代開始流行的,在1898 年 5 月 25 日,一位名叫塞孔多‧皮亞 (Secondo Pia) 的義大利律師兼業餘攝影師,拍攝了第一張殮布的照片。
當皮亞沖洗出照片時,他對底片上所呈現出的景象感到非常震驚:是一位面容高貴的男子,而且此圖像引人注目。
在布料上的這張臉,很難以肉眼看清楚,但是照片底片上明暗區域的反轉過來,卻揭示了令人驚訝的新細節;通常,照片的正片更容易觀看;然而就殮布而言,負片卻更為清晰。
這些照片開啟了對殮布進行科學研究的新紀元,新一代科學家開始研究這幅神秘而令人無法解釋的圖像。
七、 科學
科學研究的開端
對殮布上神祕圖像的探究始於 1900 年。
法國科學家伊夫‧德拉熱 (Yves Delage) 和他的助手保祿‧維尼翁 (Paul Vignon) ,對遺體圖像進行了非常精細的檢視,並確認解剖圖像的完美性。
藝術史學家將主耶穌的歷史描繪與殮布上的臉孔連結起來,作家和電影製作人向公眾分享了這些訊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興趣。
1931 年,朱塞佩‧恩里 (Giuseppe Enrie) 使用新的技術,拍攝了更佳的殮布照片。
1950年,法國著名外科醫生皮耶‧巴貝特(Pierre Barbet)出版了一本,名為《加爾瓦略山上的醫生(A Doctor at Calvary)》;這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記錄了他對殮布影像進行15年醫學研究的經歷。
1970 年代,瑞士犯罪學家馬克斯‧弗雷博士(Dr. Max Frei)使用膠帶從殮布上採下了粉塵樣本,這些樣本含有花粉粒及礦物顆粒,透過顯微鏡觀察研究,這些樣本提供了布料之地理起源及歷史上的見解。
在粉塵樣本中發現了來自中東植物物種的花粉,其中包括只生長在以色列南部、約旦西部及西奈地區的植物。
採自殮布腳部的粉塵,含有一種來自石灰華文石石灰岩的特殊碳酸鈣,與從耶路撒冷一座墳墓中提取的粉塵相似。
三維特徵
在1976 年,美國空軍學院的科學家使用 VP-8 影像分析儀,檢視了殮布影像,他們確認出殮布具有三維的特性,此一發現與其他圖像不同。
當布料較靠近身體時(例如鼻尖和顴骨),發現到有更多的纖維會變色,並且影像會變暗,這會導致亮度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能夠轉化為布料所覆蓋身體的三維資訊。
一般的照片中不存在這種的距離資訊,因此會產生嚴重扭曲的影像,但是殮布上的圖像卻清楚地浮現出了人體的形狀。
殮布圖像中所揭示的三維訊息,促使人們首次對殮布進行更加深入及多項學科的科學研究。
杜林殮布之研究計畫 (STURP) 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圖像的屬性及殮布是如何建構的。
杜林殮布之研究計畫 (STURP)
STURP 的主要目標是為了確定殮布上影像的物理及化學之特性,並找出可能產生的原因。
在1978 年 10 月,由著名科學家和攝影師組成的STURP團隊,以及其他的義大利專家獲得許可對殮布進行研究,他們把 80 箱最現代化、最新的科學設備帶到杜林,進行一系列多項學科、非侵入性的科學檢測,整個團隊連續五天輪班,並且不停歇地工作。
在1981 年,STURP 團隊在分析了三年的資料後,在一次國際會議並且發表了 20 多篇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文章中,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以下是 STURP 結論的官方摘要:
「我們現在所獲得出的結論是,殮布上的圖像是一個被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的真實人形,這並非藝術家的作品;血跡是由血紅素組成,血清白蛋白檢測呈陽性,這張圖像至今仍是個謎,除非我們這群科學家,或是未來某些科學家,能夠作進一步的化學研究,否則這個問題仍未解決。」
非常模糊的影像
男子的影像只出現在亞麻線最外層的纖維上,而且影像粒子非常的薄,用刀片就可以刮掉。
每根亞麻線大約由200根纖維所組成的,只有線的最外層纖維因影像粒子的產生而變暗,影像不會穿透纖維的細胞壁,影像深度小於人類頭髮直徑的一半。
這些線主要是由纖維素所組成的,科學家認為,遺體影像所產生的黃褐色是由於纖維素的氧化和脫水所造成的,褪色的線頭僅比布料本身顏色深 15% 左右。
從遠處觀看該影像效果最佳,近距離觀看影像幾乎就消失了;當光線從後面透射過來時,影像根本就看不見,這是因為圖像僅位於亞麻線的外表層,並且不會滲透到布料。
STURP 的結論是,這幅圖像不是藝術家的產品,因為圖像上沒有顏料、油漆、染料或是污漬,也沒有筆觸或是方向性。
殮布上的血跡
STURP 團隊證實,殮布中肉眼可見的血跡,確實存在著血液成分,包括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血液中的一種蛋白質)及血紅蛋白;該研究顯示,這些血跡可能在圖像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於亞麻布上了。
科學家透過表面膠帶貼附後取樣,並以切割單根線來取出血液樣本。
檢測顯示,血液中含有高濃度的膽紅素(bilirubin),這是一種血紅素降解的副產品;可能是對殮布裡的男子遭受的極度身體創傷,所造成的反應,亦可以解釋出,為什麼血液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保持著鮮紅色。
由於毛細作用,血液浸透了亞麻之纖維,在布料的背面清晰可見。
在1978 年,當使用紫外線螢光拍攝殮布時,可以看到一些傷口周圍有清晰的液體光暈。
殮布的年代鑑定
在1988 年,人們從殮布上切下一塊布條,用於進行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因此從殮布上取下一塊約八平方公分的樣本;樣本被分成幾塊,然後送到牛津、蘇黎世及圖森(Tucson)的三個實驗室進行破壞性放射性碳測試。
實驗室對這塊布料鑑定的年代,確定為 1260 年至 1390 年之間,這表明殮布是來自於中世紀;之後著名雜誌《自然》發表了他們的報導,各大媒體以「杜林殮布被證實是假的」為標題,報道了此一消息。
在1988 年研究結果的科學回顧(2010 年至今)
更近期的穩定統計分析研究始於 2010 年,並於 2012 年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統計與計算》上,結果顯示,在1988 年的放射性碳測定結果,取決於從殮布中取出子樣本的位置,意思是樣本並不均勻,並且使得已測定年代的樣本,其平均年代計算是無效的,因此需要重複測量。
當實驗室的原始數據向公眾發佈時,上述這點得到了證實;對 2019 年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考古學》上之原始數據統計分析表示,已確定年代的樣本,並不能代表其為全部殮布都是如此;統計分析要求採用強有力的協議和跨學科方法進行新的測試。
新的年代鑑定方法
研究人員仍在繼續尋找其他非破壞性的、更精確的方法來測定殮布的年代。
測量並切割殮布的樣本,以進行破壞性放射性碳測試,而樣本是從殮布幾個世紀以來展出時,經常被觸摸的一個角落切下來的。
八、 聖經
耶穌受難及綁在柱子上鞭笞
斂布上的男子身上傷口,被詳細地記錄下來,這些傷口與福音的記載相互吻合。
審判
在最後晚餐及革責瑪尼園痛苦的祈禱之後,主耶穌被逮捕了,祂被帶到大司祭蓋法和猶太公議會(the Sanhedrin)面前審判,他們指控主耶穌褻瀆天主聖名,並判處祂死刑。
公議會將耶穌交給羅馬總督般雀‧比拉多處死,但是比拉多找不到主耶穌該死的罪狀,並試圖釋放主耶穌;然而比拉多仍然決定要鞭打主耶穌。
鞭笞
親自研究過斂布的科學家,統計出超過 120 個啞鈴形的鞭痕,這些鞭痕遍佈著男子的正面及背面,包括臀部及骨盆等位置,並且在鞭笞期間他沒有穿遮羞布。
羅馬士兵使用的鞭子很可能有皮帶,皮帶兩端有鉛球,類似於小啞鈴;鞭痕的傷口顯示有兩種鞭子,一邊一個,抽打著男子赤裸的身體。
斂布上的痕跡顯示鞭笞得情況十分嚴重,儘管鞭刑是十分殘酷的,但是比拉多的計畫還是失敗了;當他把主耶穌帶到群眾面前時,他們更大聲地喊道:「釘在十字架上!釘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由於群眾的喊叫聲越發害怕起來,於是下令將主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圖片: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主耶穌基督受鞭笞(Flagellat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聖經章節:
「『看,這個人!』[…]
「看,你們的君王!」(若19:5,14)
棘冠
斂布上的男子頭部佈滿了大約 50 處的傷口,這些傷口可能是由於棘冠造成的。
這頂刺冠如同帽子或是頭盔一樣覆蓋在整個頭頂上,該荊棘可能是用生長在耶路撒冷周圍的植物:濱棗又名基督刺 (Ziziphus spina-christi) 和鼠李 (Rhamnus lycioides) 的刺所製成的;而且棘冠刺穿了皮膚,壓入下方的頭骨,並且這些刺所造成的傷口會特別疼痛。
根據福音的記載,羅馬士兵給主耶穌所戴上刺冠,並嘲笑祂是猶太人的王,還敲打祂的頭。
主耶穌是在歷史上唯一一位被戴上棘冠,並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
棘冠造成的傷口導致血流如注,殮布裡男子的額頭上,有一個清晰可辨的血跡,形狀像是一個倒置的數字 3。
除了荊棘刺入皮膚,並壓迫到下面的頭骨所造成的身體疼痛之外,棘冠還用以嘲笑主耶穌自稱是默西亞的說法。
圖片:
Quentin Metsys,《主基督憂苦之子(Christ as the Man of Sorrows)》
聖經章節:
「兵士把耶穌帶到庭院裏面,[…],編了一個茨冠給他戴上,開始向他致敬說:『猶太人的君王,萬歲!』然後用一根蘆葦敲他的頭,向他吐唾沫,屈膝朝拜他。」
(谷15:16-19)
十字苦路
斂布上有兩處明顯的擦傷,與主耶穌背負十字架有關。
右肩及左肩胛骨下方扭曲的鞭痕顯示,該男子所背負的是水平橫梁(patibulum),而不是 T 形的十字架;該水平橫梁的重量為 75 至 125 磅(34 至 57 公斤)。
依據福音的記載,主耶穌被鞭打並戴上棘冠後,被迫背著十字架前往耶路撒冷城牆外的羅馬士兵行刑的地點-髑髏地(Calvary),主耶穌將十字架扛在頭後。
主耶穌因遭受酷刑而身體疲憊不堪,士兵們抓來了一個路人,他是基肋乃人名叫西滿來幫忙背負十字架。
根據聖傳,主耶穌在前往加爾瓦略山的路上跌倒了三次,殮布上所造成的污垢痕跡及膝蓋所受的傷,證據證實了這一點。
聖經章節:
「耶穌自己背着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名叫『髑髏』的地方,希伯來話叫『哥耳哥達』。」(若19:17)
「他們把耶穌帶走的時候,就抓住一個從田間來的基勒乃人西滿,把十字架放在他肩上,叫他在耶穌後面背着。」(路23:26)
十字架上的苦難與死亡
男子手腳的傷口證明了,羅馬士兵用釘子將他釘在十字架的情景。
文字:
雙手
主耶穌受難聖像,通常會描繪出主耶穌手掌上的釘傷;然而,手掌的軟組織無法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因此如果釘子落於手掌上,身體會從十字架上脫落下來。
經由手腕而至虎口,亦即在拇指根部有一小塊區域,在這裡,釘子可以將身體牢固地固定在十字架上,而不會破壞周圍的骨頭。
斂布上的男子,左手腕上有一個很大的穿刺傷口;右手腕被交叉的雙手所遮住,而兩個拇指均看不見。
腳
右腳底踩在亞麻布上,留下了一個鮮血淋漓的腳印,而且仍在流血的左腳則被放在旁邊。
死亡原因
兩股逕流的血從手腕的釘孔處流到前臂,藉由這些不同的流向顯示,當該男子在十字架上身體上下移動地呼吸時,手臂處於兩個不同的位置;這樣的動作引起了劇烈的疼痛,通常在此情況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受害者都是因窒息而死,因為他們耗盡了體力,無法繼續地上下移動地呼吸而致死。
福音記載著,直到主耶穌臨死前喊出「完成了」的當下,祂的聲帶中仍有空氣通過; 因此,主耶穌不是死於窒息,而可能是死於突然發生的情況,以及與心臟有關的創傷事件,而導致立即死亡。
因此兵士沒有必要打斷主耶穌的腿以加速他的死亡,因此殮布上的男子身上沒有任何骨折。
為了能夠在十字架上呼吸,該男子在兩個位置之間移動著;由於此一動作導致血液順著前臂流下,就如同斂布上所見的那樣。
聖經章節:
「另有兩個凶犯,也被帶去,同耶穌一同受死。他們既到了那名叫髑髏的地方,就在那裏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也釘了那兩個凶犯: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 」( 路23:32-33)
洞開的肋旁
斂布上的男子右側第五根和第六根肋骨之間,有一個橢圓形的傷口。
這個傷口與羅馬長矛的雙刃刀相互匹配。
依據《若望福音》的記載,一名羅馬士兵用長矛刺入主耶穌的肋旁,以確認祂已經死去;若望作為目擊者說明道:「有一個士兵用槍剌透了他的肋膀,立時流出了血和水。」(若19:34)
伴隨著嚴重的毆打、鞭笞以及在背負沉重的橫梁時慘痛地摔倒,加速了主耶穌的死亡,主耶穌很可能是死於心臟病,因為在人死後,血液會分離成血清和其他成分。
血與水
用肉眼就可以看見,斂布上有大量的紅色血液;在1978 年, STURP 團隊對斂布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拍攝了照片,這種透明液體(亦即若望所看來是水)變得更加明顯,在紫外線螢光照相術的攝影下,透明層會發出螢光。
斂布顯示,血與水從胸部右側垂直流至腰部,然後水平擴散至背部;法醫專家一致認為,分離出來的血液及血清是死後產生的血液,顯示該男子在肋部被刺透時就已經死亡了。
斂布上的矛傷(血清暈只能透過紫外線螢光攝影才能看到,斂布背後影像之細節,顯示水平血流。
聖經章節:
「但有一個士「有一個士兵用槍剌透了他的肋膀,立時流出了血和水。」(若19:34)
聖經
聖周六
斂布上的男子看起來處於嚴重的屍僵狀態,亦即人死後肌肉就變得僵硬了。
僵硬地保持在十字架上的姿勢導致「屍僵(Rigor mortis)」,因此即使在水平位置,膝蓋也是彎曲的,下巴靠近胸骨,而頭部則抬起;屍僵在臀部位置尤其明顯;由於沒有被壓平,因此仍然保持著其曲率。
依據推測,遺體的手臂被迫取下,雙手則置於骨盆上方,以便將遺體搬移至墳墓內。
屍僵通常不會持續超過40小時,然後肌肉會放鬆,遺體則開始分解與腐爛,殮布上沒有屍僵緩解、分解或腐敗的跡象,因此,遺體與布料的接觸時間不到40小時。
並沒有跡象顯示出,遺體是以暴力的方式從亞麻中取出來的;因為血跡保持原狀,其邊緣非常清晰,沒有被弄髒或塗抹的痕跡。
在2010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將斂布稱為「聖週六的聖像」:「這張臉,這雙手,這雙腳,這肋旁,這整個身體都在訴說著……。斂布是一幅用鮮血書寫下的聖像;那是一個被鞭打、被戴上棘冠、被釘在十字架上、右側肋旁被刺透的人,所流出的鮮血。」
教宗本篤十六世的默想
2010年5月2日,義大利杜林
聖經章節:
「因為你絕不會將我遺棄在陰府,你也絕不讓你的聖者見到腐朽」(詠 16: 10)
復活——一看見就相信了
若望福音強調了在復活節的清晨,當這位主耶穌所愛的門徒進入墳墓時,看見主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着,「他一看見就相信了。」(若20:7-8)
當這位主耶穌所愛的門徒在復活節的清晨,見證了主耶穌受難及被安葬的場景,他看到殮布平放在墳墓裡,但是主耶穌的遺體卻不見了;這些殮布及汗巾原本是死亡的象徵,如今卻成為了生命的象徵。
在主耶穌復活後的日子裡,祂親自顯現在許多門徒們面前,其中有一次,主耶穌顯現時,邀請多默宗徒伸過手來,探入主耶穌的肋膀;如今,現代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究這幅無法解釋且血跡斑斑的圖像,試圖瞭解其中的奧秘,同時也鼓勵所有觀察者,接受主耶穌對「懷疑的多默」同樣的邀請。
圖片:
Caravaggio,《聖多默的懷疑》,Randi Bal l的創作變化
聖經章節:
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裏,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裏了。」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裏去了。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裏。他俯身看見了放着的殮布,卻沒有進去。隨着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着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着。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若20:1-8)
「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裏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若20:27)
九、聖經與歷史
從十字架上卸下並埋葬
斂布上的男子被當作罪犯,遭受到酷刑並被釘在十字架上;然而,他的安葬卻十分隆重,如同君王一般。
阿黎瑪特雅人若瑟是猶太公議會的富有成員,也是主耶穌的秘密門徒,他請去見比拉多,請求主耶穌的遺體移去安葬;當主耶穌的遺體還在十字架上時,他的臉上很可能蓋著一塊汗巾(sudarium),以吸收死後體液,這是對死者表示尊重的表現。
安息日很快就要到了,若瑟及尼苛德摩(猶太公議會的成員,也是主耶穌的另一位秘密追隨者)拔去了釘子後,將主耶穌的遺體從十字架上放下來,並將祂移至墳墓裡。
依據福音的記載,若瑟為自己準備的新墳墓,內部鋪設了昂貴的布匹作為埋葬之用;遺體被放在布料的一端,另一端則超過了頭頂。在墳墓裡,汗布被取了下來,並被放在附近,因為汗布沾著主耶穌的寶血。
奧維耶多(OVIEDO)的汗巾
這種汗布被稱為奧維耶多的裹面巾,自第七世紀初以來就一直存在於西班牙的奧維耶多;有一些科學家推測這是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被蓋在祂臉上的汗巾。「Sudarium」的意思是「汗布」。
這是用粗織的亞麻布所製成的小布,這也可能是在若望福音中,主耶穌復活後所提到的那塊「汗布」。
第一世紀猶太人的喪葬習俗
墳墓被鑿於洞穴或岩石峭壁內,而斂布包裹的遺體則被安置在墳墓中,並安放在由岩石鑿成的長凳上;一塊刷過的白色石頭被滾到墓穴入口處,蓋住了墓穴口,並作墳墓的標記。
依據科學研究表明,汗布上可見的血跡與斂布的臉部有對應關係。
聖經章節:
「雖然他從未行過強暴,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人們仍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依 53:9)
「有一個人名叫若瑟,是一個議員,又是一個善良公正的人,他原是猶太阿黎瑪特雅城人,[…] 他去見比拉多,要求耶穌的遺體。他把遺體卸下,用殮布裹好,安葬在由巖石鑿成,而尚未葬過人的墓穴裏。」(路23: 50-53)
十、 希望
你們說我是誰?
杜林殮布是世界上科學研究最深入的考古文物之一,然而現代科學無法解釋殮布上的神秘圖像是如何形成的。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過一件複製品,能夠與原本的殮布具有相同物理和化學特性,因此這幅圖像至今仍是個謎。
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墓穴中的自然過程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圖像,他們正在繼續尋找方法來證明這一點;而其他的科學家則推測,該圖像是由該遺體本身瞬間發出的強大輻射能量爆發所產生的,而且有許多信友們相信,這幅圖像就是主耶穌從死者中以超性的力量復活,所造成的自然結果。
「對信徒而言,最重要的是,殮布就是福音的一面鏡子[…]。對每一個富有思想的人來說,殮布都是深刻地反思的理由[…]。因此,殮布是一項真正獨特的標記,並且指向主耶穌──天父真正的聖言,並邀請我們效法為我們捨棄生命的那一位。」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講話,1998年5月24日
對每個人而言,殮布裡的人都邀請大家回答主耶穌向自己的追隨者所提出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
參考資料:
[1] OTHONIA EXHIBIT TEXT FOR TRANSLATION.
https://en.othoniainternational.org/